“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综合康复”是中国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7年的调查,中国有22所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学士和硕士学位的特殊教育教师。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也很明显。此外,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医疗教育结合培训主要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国内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缺乏与其他普通教育相似的特点,特别是医疗培训环节薄弱。
一、提出问题
2011-2013年,教育部将“特殊教育‘医学与教育相结合’改革实验与试点”作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1-3],对促进特殊教育“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和实践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一般是指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与特殊教育的全面结合。相关医学领域包括:儿科、其他临床科、康复科、保健科、护理科等学科,涉及特殊儿童的筛查、诊断、临床医疗、康复治疗、护理保健、归档、介绍、综合干预等工作。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只有与这些工作有良好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4]。例如,聋儿发音不清楚,主要是由于舌头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导致口腔气流不畅所致。此时,必要的医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简单医疗器械的帮助下,听障儿童的舌头可以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断发音,刺激和强化不同字母的发音。这就要求每位教师系统地了解听障儿童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症状,学习康复教育的相关对策和必要的医学知识。改变“康复与教育”二元分离模式的“医学与教育相结合”实践探索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但也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师资培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局限于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专业范围广,培训内容广,形式少,没有医学教育结合的研究氛围,缺乏理论研究。为了促进牡丹江地区特殊教育“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综合康复”的实践,我们的研究小组对牡丹江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培训实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牡丹江市六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和牡丹江市儿童福利院
2.研究工具和过程。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牡丹江市特殊教育教师医教结合培训实践调查表》,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培训情况调查,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医教结合培训形式、内容、考核、科研、态度等,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4%。本研究采用spa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表1数据显示,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见“医教结合”培训比例为41%,其中教育内容较多为78%;医学方面为22%,多为病理生理学知识,可操作性不强。
四、讨论
1.科研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摆脱这些绊脚石,教学科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关键。科研可以促进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但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缺乏科研能力,缺乏系统的科研培训和科研理念。冯建新[5]等。通过调查,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的内在原因是教师内部科研动机不强。45.9%的教师认为发表文章的动机来自于职称评定的需要或学校的要求,50%的教师不同意教师参与科研;外部原因是学校奖励机制存在问题,不能有效促进教师参与科研,不能有效促进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调查学校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职业倦怠也是制约科研工作的重要原因。医教结合只有一个课题。
2.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接受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平均比例为55.63%。可见,我区接受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其培训的理论基础侧重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普遍缺乏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等。培训模式主要是校本培训模式、互动培训模式和短期培训模式,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工作需求。培训考核单一或缺失,使得培训效果无法考虑,对培训内容缺乏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