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农民市民化教育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过程,是衡量中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抗拒的社会历史趋势。一般来说,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失去土地后,随着身份和居住地的变化,生活方式、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渐与现代城市融合的过程。它不是指单个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而是指具有农民角色的整个群体的整体市民化过程。[1] 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城市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笔者以西安市雁塔区市民化教育为例,分析了市民化教育的困境,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的有效战略。


农民市民化教育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生产力进步导致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城市化,这是因为城市化必然导致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户籍和集中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而是尽可能消除影响和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使这一群体逐渐融入新的现代公民社会,实现传统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价值观的转变。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他们的心理焦虑、城市身份危机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这些问题的消除或解决必须是教育。


(1)农民市民化教育是实现新市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居住、谋生和创业,成为城市的“新市民”。仅“十一五”期间,我国就有约2亿农民进城,其中一半以上进入大城市。他们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的“新市民”;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城中村的改造直接改变了户籍。他们直接从原来的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区,成为事实上的“新市民”。


无论是通过自谋职业到城市工作的新市民,还是通过城中村改造直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新市民,都存在着与城市融合统一的问题。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新市民”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新市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法律意识仍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存在继续教育的问题。因此,对这些新市民进行市民化教育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提高素质、更好地熟悉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的必然要求,从而更好地分享城市文明。


(2)农民市民化教育是提高新市民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农民市民化后,由于城市意识薄弱、整体素质低、社会竞争力弱,缺乏系统技能培训等因素,容易成为“新边缘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市民化教育是针对农民在社会变革、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社会互动等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新公民为主要教育对象,旨在帮助新公民成功转变社会角色,迅速适应城市,融入城市,顺利完成继续社会化,实现农民市民化和教育活动,[2] 具有重大意义。


1. 农民市民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民传统意识的转变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通过实施新的市民教育项目,如深入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适应城市工作系统职业技能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发展必要的规则意识和人际意识,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文明就业,尽可能释放转型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合格的城市公民。   2. 农民市民化教育有利于将城市化带来的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通过市民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3. 农民市民化教育有利于促进人口现代化。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是农民角色自我转型成功的关键[3] 农民市民化教育注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产生内在制约作用,是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只有认真关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向公众的转变,进一步向现代公民发展,这是实现农民现代化转型的基础。


4. 农民市民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民不仅是传统农民和现代市民之间的过渡群体,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收集各种信息的示范载体。在市民化进程中,他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和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促进农民市民化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人口整体素质差距,然后扭转固有的城乡二元体系,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5.农民市民化教育有利于农民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和素质的提高。同样,农民市民化教育是通过提高每个农民的素质来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农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展,促进他们的全面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