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一直关注农民的城市化。直到20世纪末,农民的城市化适应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农民的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上。21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急剧涌入城市,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农民市民化教育突出紧迫,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笔者以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转移市民化教育为例进行了分析。
(1)西安市雁塔区的特点和城市化进程
西安市辖9区4县。雁塔区属于西安市中心城市边缘区,是新城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整体综合实力较强。同时,雁塔区部分地区具有老城区的特点,属于老城区向新城过渡的地区。总的来说,雁塔区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新城区。
进入21世纪,西安市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2010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西安”总体规划和国际大都市建设总体思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大西安城市化发展空间的扩大,近年来雁塔区城市化进程步伐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实施了全村拆迁改造。截至2013年6月,全区已有71个村完成拆迁改造,64个村完成“农转居”,33个村完成拆迁,34个村完成拆迁建设。如果以非农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来计算雁塔区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趋势会很快。2011年最突出的是,当年农业人口减少了29.07%。然而,如何让这些转变身份的农民真正转变为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城市居民和现代新型市民,让他们的生活场尽快从农村过渡到城市社区,是雁塔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雁塔区“农转居”新市民基本特征分析
农业转移新市民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过渡群体。他们的社会身份介于传统农民和现代市民之间。虽然他们已经实现了从乡到城的空间转移,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移。笔者结合现有农民市民化研究和雁塔区农业转移新市民的相关调查,发现这些新市民在思想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以下两点:
1.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难以放弃。这一概念是影响新农民职业分化和市民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新农民的就业观念滞后,生活方式懒惰,坏习惯很常见。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几乎和城市生活的标准一样,他们的内在意识也表现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上。由此可见,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民的原始价值观和社会控制机制被强烈削弱,但没有及时将新的社会规范内化到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的对比和损失。
2. 人际网络的同质化趋势难以打破。如果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组成的,那么主要的商业关系就构成了现代城市的人际关系。然而,农民转移到新公民的交流方式仍然追求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农村社会交流方式,尚未接受基于商业关系的城市社区的交流方式。这加强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导致他们与城市的社会隔离,与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隔离。边缘化心态使农民在身份和职业公民化后难以公开思想、价值观和行为。
(3)现有市民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新市民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雁塔区委、区政府开发了“新市民教育项目”、“新市民教室”等形式的新市民成人教育项目,但实际效果不令人满意,新市民的“培训率”一般不高。分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市民教育中的不对接现象。
1. 培训内容与教育需求之间存在不对接。针对城市文化习俗、法律常识普及、人际礼仪、提高生活质量、农民市民化教育岗位技能提升等主要内容,供不应求,难以满足新市民的学习需求。
2. 培训期望与培训效果之间存在不对接。由于现有条件和设施的限制,“农业转移”新公民教育主要采用“低水平、低成本、低质量、低效率”培训项目,内容缺乏突破和更新;传统的“短期培训、课堂教学、通识教育”组织形式,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这种老式的教育和培训难以充分满足“农业转移”新公民的学习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严重打击了新公民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