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现代社会,对女性的描述包含了一种具有女性色彩的词语,如女士,以及具有男性色彩的词语,如女性男性。在“女士”和“女性男性”共存的时代,女性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镇江崇实女学历史悠久,是现代女性教育的典范。因此,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女子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在封建社会,在“男强女弱,重男轻女”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多数女性不能接受教育。女性接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接受“做母亲,做母亲”的生活训练[1]。陈东原还指出,“中国从来没有女子教育”,明确规定封建社会缺乏女子教育[2]。20世纪初,西方人人平等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中国妇女掀起了妇女解放的热潮,妇女学校也建立了。妇女教育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妇女的教育观念经历了从强国到家庭到强国和社会的变化。之后,男女同校后,女校中断了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妇女教育再次崛起:一是恢复过去妇女学校的历史,如华南妇女职业大学、上海妇女职业大学;二是浙江妇女职业大学等妇女职业大学;三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妇女学院等二级学院;四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些私立妇女学校和妇女中学[3]。


二、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发展历程


镇江崇实女中成立于1884年,至今已有131年的办学历史。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派诺冰心和何路绥在镇江银山门基督教堂创办女子中学,命名为“镇江私立女子学校”。1888年,诺冰心迁上宝盖山,学校改名为“镇江女子学校”。1910年,由于山上水少,一位美国人买了一架风车,以风速打井。宝盖山又称“风车山”,学校改为“风车山私立女子学校”。1920年,美国基督教会决定扩建崇实女中,凯列维特女中将财产赠送给崇实女中,扩建校舍。据学校历史记载:1908年,学校将校训定为“崇俭务实”,后改为“崇俭朴素”。1921年,教学楼竣工时,“崇实”校名正式命名为“崇实女子学校”。1926年,由于幼儿园、小学的分离,学校遂名“崇实女子中学”。1931年,被国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直接管辖为“镇江民办崇实女子中学”。1952年改为公立,改名为镇江市第二中学。2013年复办女子中学,校名为“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二、“淑女教育”和“女汉子教育”的内涵


张连波阐述了我国现代妇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教育思潮:贤妻良母主义、妇女国民教育、人人平等教育[4]。传统意义上的“淑女教育”是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的,培养贤妻良母的完美女性,以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使女性内在受益,外在受益,以满足男权社会强烈男性欲望的标准[5]。淑女教育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这样,当时的女性才能在男权社会中获得一定的权力和地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的渗透和内部社会转型的多重影响,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女汉子”形容女性个性直率,独立自强,不怕吃苦,自食其力,个性独立。在我看来,“女汉子教育”与上海市第三中学提出的培养“IACE女孩”的教育是一致的,即学校通过教育培养单独、能干、关怀、优雅的女性,取这四个字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简称“IACE”。


第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从首届初一、高一女生中随机抽取71名,高一女生49名。问卷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选择题,从培养目标、特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影响等方面设置。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96%。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培养目标


崇实女性的培养目标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女性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尊重个性,丰富课程,创造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女性。


在“你想让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0.8%的学生选择传统的贤妻良母,9.2%的学生选择事业型女强人,82.5%的学生选择能力全面的现代女性。70%的学生认为自主意识和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创新能力训练,占14.2%;8.3%和3.3%分别培养社会关怀观念和女性科学意识;至少有2.5%的学生选择宣传主体精神。学校培养目标中的“独立”是“女性男性”的特点,而“关怀、知性、优雅”是“女士”的需要。对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关注某一方面,而且希望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女性。


(2)特色课程设置


女性课程是指基于性别特征、学习者独特的生理、心理、社会条件和成功规律,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智商和能力,指导女性成功的课程[6]。学校提供人文素质、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生存技能四类校本选修课。主要包括文化礼仪、科技制作、女生心理导向、艺术体操、现代家政、汽车模拟驾驶、声乐、女红、赛珍珠作品欣赏等校本选修课。在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效果方面,46.7%的学生感觉很好,30%的学生感觉更好,20%的学生感觉一般,只有0.7%和2.5%的学生感觉很差。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培养方面,学生认为学校更注重文化素质,其次是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缺乏身体素质。不难看出,学校的特色课程涵盖面广,不仅增加了一些女性课程,而且从时代的需要出发,注重实践。在特色课程设置上,学校整体重点传承女性传统学科,还开设了一些科技课程。


(3)课堂教学


学校因性教学,将汉学等传统教学融入语文教学,将女生的职业规划融入政治教学,体育课更多的是身体训练。在理科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独立探索。学校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此外,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礼仪的培养,从规范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使每个女生都具有知性、优雅、独立、关怀的品质。自复校以来,成立了汉学协会,成立了“崇实使节”礼仪队。教师不仅以身作则渗透到“八仪四礼”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聘请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礼仪培训。此外,学校的铃声也变成了古典音乐,体现了“礼”的精神;每周升旗仪式和班会都会进行“每周一礼”的特殊教育;广播电台宣传各种材料和真实案例,让学生自觉学习礼仪。学校要求女生举止文明,气质优雅,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的女性;每周升旗仪式和班会。


(4)校园活动


学校举办了“五大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五月歌潮”歌唱比赛)系列活动。科技节包括科普宣传周、科技竞赛周、茅以升科技节。学生自主探索汽车模拟驾驶、标本制作、天文、气象观测、电子技术人员、环保研究等;读书节主要研究珍珠作品;艺术节结束后,是“女儿节”和“巧手节”,鼓励学生学习手工艺品和女性名人。33.3%的学生认为学校活动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24.2%认为是心理素质,23.3%认为是文化素质,10.8%认为是身体素质,8.3%认为是专业素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校活动的读书节、艺术节、音乐会都注重培养女生的知性和优雅;科技节注重培养女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