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尊重创业精神,建设创新国家,全社会共同努力,高等教育[1]。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参与主动性不足、实践教学过程薄弱、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是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创业创新教育,参与教育活动被动,主动性不够,有些学生甚至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党或提高综合评价资本。如何纠正大学生对创业创新教育的认识,加深他们对创新创业深刻内涵的认识,教育他们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习成文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处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参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1、榜样的积极作用
网络中“模范教育法”的定义是以影视、文学、现实生活中的模范形象,以积极任务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榜样具有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榜样――现象――具体过程,即首先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抽象榜样的具体行为,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和榜样所包含的主导精神,再次将这些例子和精神具体化,并传递给学习者[2]。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是公认的实用教育方法之一,符合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的特点。榜样可以给年轻人奋进的力量和成长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最初的生活方向,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表明,榜样教育在其他教育中也起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
2、模范教育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模范教育法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2006年以来,经过高校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方式。然而,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当地的农业本科大学,学校也采取了许多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如建立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科导师制度等。但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识和主动性。虽然学校也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宣传和指导,但更多的学生仍然以获得学分为主要目标,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依赖于教师,缺乏自己的思考,有些人甚至不愿意参与研究工作。根据前人的研究,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强[4],榜样具有示范作用。如果榜样示范活动与学习者的行动构建了一个生活世界,两者的价值目标趋同,榜样教育法将取得巨大成效[5]。因此,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例子,成为榜样,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更符合大学生的心,容易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创业创新教育的意义,看到积极参与的价值,然后提高参与的热情。
2.模范教育法可以增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信心。据笔者了解,有些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梦想,但对实现这一理想缺乏信心。首先,我国多年来灌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觉得这方面缺乏优势和信心;第二,社会现状和社会支持体系影响了学生的创业信心。虽然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落实政策、让学生掌握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一些学生对创业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建立良好的认识,一些学生的家长、亲戚等社会支持体系也比较保守,引导学生在事业单位等稳定单位就业,导致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榜样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信心的最直接途径之一。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一个榜样胜过书中二十条教诲”[6]。以创新创业成功的生动榜样为典型,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