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也是中央政府未来长期新思想的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发展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从广泛的速度增长转向质量和效率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中国政治呈现新形势,中国社会建设呈现新形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必然呈现新形势。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没有优质的人才资源,就缺乏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副总理刘燕东明确指出,了解新形势、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形势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主要逻辑。高等教育是科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的重要契合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时适应新的变化。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普及水平持续稳步增长,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逐渐显现。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因素也逐渐显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与现实社会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的根本计划”。针对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认识和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首先,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看,以法治思维推动法治学成为一种新形势。“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保障,这就要求高校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大学治理。大学法治应被视为大学领域法治理念的具体化,是实现大学理念的有效保障。依法治理的关键是建立以大学章程为主导的制度体系,确保其有效实施。大学有自治传统。大学法治的建设首先是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自治的建设。大学自治制度构成大学法治的核心。我们应该努力使这种自治权利与法治理念相协调。
其次,从办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政府宏观调整和社会联合办学已成为一种新形势。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考教育自主办学的主体,一方面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接受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社会、公司的关系,开门办学。在获取社会资源的同时,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和调整培训模式,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接受社会选择和指导。
第三,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形势。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规模扩张,不仅完成了校园建设和学科布局的历史使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发挥专业特色、学科优势,优化结构、改革创新,实现从“专业”到“优秀”的战略转变。
第四,从发展动力的角度来看,创新驱动已成为一种新形势。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对尖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未来的大学,无论是省级还是下属,无论是“985”还是“211”,最终都将由市场和社会选择。这就要求高校合理定位,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水平,树立市场竞争理念和适者生存危机感,积极满足行业需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明确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激发各方面主动性,实现创新驱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