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这里主要描述德国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特征。
“双重体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这是“双重体系”的基本要求。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通过就业导向联系起来,高职院校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通过就业导向联系起来。政府和社会通过立法、政策导向、监管和规范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蓝领人才,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公司可提供实习岗位,提高所需专业人才,确保企业人才和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师建设的所有配套服务设施,始终坚持学生被用人单位认可,成功进入社会的最终目标。
(1)德国每所职业院校都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与当地独特的产业对接,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具有独特的产业特点。
(2)学校教学中心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始终坚持就业导向,特别注重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项目合作和独立学习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满足用人公司的需要,为公众接受。学生是课堂项目的主要教学方法,使教师成为领导者和顾问,而不是课堂领导者。学生可以直接与教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学习所有感兴趣的知识。
(3)宽进严出的学籍管理及配套服务。德国马格德堡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认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允许毕业的标准是看他是否有技术工人的能力。如果他失败了,他可以继续学习一年,直到他有工作要求。与学校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在宽松的条件下进入企业实践,但必须以严格的高标准掌握岗位所需的重要技术能力。虽然学校图书馆只收藏了数千本书,但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实用书籍,并配备了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
(4)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是专职教师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五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经验,三年以上的公司工作经验。他们大多有两个职称:工程师和教师,或博士学位,这是德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必要条件。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还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学基本理论和职业技术实践经验。此外,兼职教师还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师证书。高职教育教师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和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大多数兼职教师来自公司,只有少数来自大学。他们不仅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而且获得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师证书。同时,他们可以将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技术改进的最新发展与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相结合,真正及时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德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门法律的坚实保障。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81年和1986年两次修订。1991年,《德国联邦职业学校总协定》颁布,最终确立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这些法律的颁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观念、社会为职业学生就业做准备的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水平、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1、受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就业机制的社会环境影响,社会重视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趋势严重。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国内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即使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在没有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情况下申请高职院校,这就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这也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质量低导致高职教育对社会吸引力不足,进而增加招生难度,造成恶性循环。
2、社会没有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就业、就业和创业环境。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速度,高职院校教育引导的职业技能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大削弱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职业教育制度、教师、资本投资、学校自身发展、办学质量和培训目标的制约。校企合作没有紧密结合,导致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脱节,直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