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然状态

1.基础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然状态


1.1基础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人功能是指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个人发展主要包括身心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从人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贯穿于个人之中。当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应该面对客观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并努力融入其中;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些东西来展示他们在创造中的独特性。前者追求个体的社会化,后者追求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是通过这些方面塑造现实资本的人。因此,教育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


2.基础教育的个人社会化功能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当一个人出生时,他首先是一种自然的高等动物。当个人从自然转向社会转变时,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此外,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人在教育过程中学习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将现有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然而,就基础教育的受教者而言,一旦进入学校,他们至少面临着双重文化体系。在我看来,在中国,他们一般面临三种社会文化价值标准,首先是少数民族在自己独特的世界体系中培养自己的一套社会文化价值标准,其次是作为中国儿童,他们必须面对中国文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最后在当今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也必须面对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因此,当基础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个人社会功能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多元文化环境下少数基础教育的发展。滕星教授认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不仅肩负着传递人类共同文化成果的功能,而且肩负着传递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也肩负着传递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除主体民族文化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还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仅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提高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7]张诗亚教授主张,在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时,要处理两个问题,一是自然共生,二是文化共生。[8]鉴于此,当我们的基础教育发挥个人社会化功能时,首先要规范学生内在民族的社会文化价值,使其获得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行为技能和自我定位。毕竟,少数民族学生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面对的客观文化属于自己的民族。同时,让学生获得主流文化和现代文化所需的行为价值规范。在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基础教育要让学生树立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包容、互相培养、互相交流、融合的理念。最后,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存和发展。


3.基础教育的个性化功能


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同样的一面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当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首先面临着一个现有的客观自然和文化体系。当我们每个人都适应这种客观性时,我们都试图超越它。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我们展示了个人的个性化。在民族基础教育中发挥个性化功能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基础教育,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发展。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意识到自己是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员,还要意识到别人的出现。在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基础教育应鼓励学生依靠自己与周围客观的自然文化环境建立实践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二是通过民族基础教育,学生的独特性得到应有的人道主义尊重和发展。简而言之,所谓的独特性是学生在个体心理上的差异,如兴趣、爱好、理想、信仰、能力、气质、性格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价值体系必须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使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丰富的特点。基础教育在发挥个人功能时,要尊重这些差异,因人施教,因时制宜,而不是用主流文化人群的标准价值观来压制和抹杀这些差异。最后,通过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上面已经说过,个人试图超越现有的自然和文化体系。如果个人想要成功地实现这种超越,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要传承和发展民族丰富的文化,就必须使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得到发展。换句话说,民族通过基础教育培养个人的创造性能力,使民族文化在历史文化中得到传承。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