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上,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倾听,教师很少与学生互动,也不关心学生是否认真倾听,不关心课堂气氛,只是机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在课堂纪律问题严重时,教师才会干预。有些老师不关心学生的课堂情况,只是点到确保上课率,因为学生是否努力学习,是否能得到收获,但不在乎。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教学形式相当于默许他们“在课堂上,心在课后”,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即使有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会与学生交流,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回答问题,解释他们的观点。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都在教学生自己的想法,很少关心学生的反馈,学生很难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很难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低,质量差。
(2)内容枯燥,课堂低沉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普遍存在课堂低、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性和深刻的理论,但绝大多数教师一直在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不新颖,生搬硬套,导致课堂气氛低落,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空谈理论,很少联系实践,经常让学生感到无聊。例如,文学理论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学理论,更好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本学科涉及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想和文学感染力。虽然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它与实践密切相关。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文学理论吸收文学作品的精髓,在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时对文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就会发挥更好的效果。
(3)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评价机制仍是书面试卷,主要是书面知识和专业概念。在实践中,很少进行深入的扩展和扩展,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行评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只要在考试前突然背书就能通过考试。同时,简单的书面考试不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和个性思维发散能力进行全面的考试。
(四)不符合社会就业趋势的就业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具有典型的非实用性特征。在就业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毕业生主要依靠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鉴赏能力、写作水平和口语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往往忽视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注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汉语言文学生人文素质、鉴赏能力、写作水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很少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培训。这也导致汉语言文学生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低,在就业过程中通常无法满足社会和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