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学科多、知识结构要求高,需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目前,我国系统化生态人才极度匮乏,环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1)人才数量仍相对不足
我国环保机构总人才较少,国家级(环保部及其直属单位)环保人才占总人才的2%左右,省级人才占8%左右,人才较少。与我国环保形势相比,目前人员满载超负,“小马拉车”影响了一些重要环保功能的有效履行,不适应未来的生态环境管理格局。
我国环保系统总人才资源21.6万人;全国每万人口中有1.6人。单位领土面积环保人才225人/万公里2,单位领土面积监测人才35.1人/万公里2,西部部分地区不足10人/万公里2;单位领土面积执法人才63.2人/万公里,西藏自治区只有0.8人/万公里。监测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虽然人才教育水平稳步提高,但高学历人才仍然很少。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仅占环保部门环保人才的7.7%。而且,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单位,地、市、区、县级硕士以上人才比例很低。我国环保人才队伍的教育结构亟待改进。具有高级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导人才比例较低,特别是在市、区、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培养。
(三)人才分布不均分布不均
我国环保人才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青海等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例如,中国的水源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大多位于西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难以吸引高文凭、高水平的环保人才,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
(四)高端人才过于集中
硕士以上环保人才分布非常不平衡,大部分分布在辽宁至广东的沿海省份。从各省硕士以上人才比例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较高。北京、天津等地的人才集聚效应过于明显。从辽宁到广东沿海省份,高职称人才集中也很明显,这些省份高职称人才比例普遍较高。山西、河南、河北等省高文凭、高职称人才比例较低。
(5)部分紧缺专业人才较少
在现有环保人才中,从事噪声振动污染治理、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农村环境保护、乡镇生活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核安全监督、信息统计、防灾减灾、规划策略等急需环保专业人才较少,这些短缺专业人才仅占总人才的2.45%。部分专业人才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的环境保护,是国家环保工作综合决策管理的短板。
核辐射安全控制领域至少有人才,但增长迅速。2010年为0.49万人,2015年为0.83万人,2020年为1.5万人。可见,生态建设和保护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引导不同业务范围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六)人才培养不强
我国环保系统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足2个工作日,培训时间较少;人才培训投资占同期环保投资的比例较低。为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在职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