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环境领域政策背景
(一)“十三五”规划确定环保新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几百年来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爆发,表现出压缩、结构和复合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资源环境成本的经济增长,党中央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总体布局,确定了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做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的联动协调,不断完善环境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根据环保“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实施以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十三五”生态保护规划“路线图”,将顶层设计和改革蓝图具体化为“施工图”,实现各类生态环保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1.系统化、专业化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首次试图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通过深化环境质量管理,逐步实施环境质量改善清单管理。
2.法治化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也试图通过改革,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生态保护“党政责任”,实施省级以下环境保护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公司排放许可证制度,实施工业污染源综合标准排放计划,促进环境损害赔偿评价纳入司法评价管理体系。
3.精细化、信息化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大气、土壤、水三大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为核心,深化、细化、实施环境质量管理。有序推进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中国评价和监测权重大调整,积极推进“环境监督”检查,落实党和政府生态保护责任措施。
(2)政策目标驱动生态保护专业人才
1.生态保护人才的历史机遇
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对我国生态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注重系统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生态保护人才队伍建设。这为生态保护人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环保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满足我国生态环保发展的需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生态保护人才的现状和需求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资源和决定性因素。与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中央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相比,我国生态保护人才队伍的形势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学科多、知识结构要求高,需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我国系统生态人才极度匮乏。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环保“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调整、布局合理的生态保护人才队伍,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环保产业人才为主体,以高水平创新人才、急需专业人才和基层实践人才为重点,深入了解高端人才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急需专业人才、跨学科复合人才为重点,加强领导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到2020年,生态保护人才队伍将增加到146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2.8万人。
二、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人才规划目标
中共中央的一系列环境保护制度改革,为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也使从政府管理到公司到公众的相关专业人员的整体规划分解非常重要。可以预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格的环境执法制度将对系统的环境监督监督、环境监测、环境损害鉴定、环境管理、环境司法等环境质量管理执法人员产生巨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务院、环境保护部等国家部委对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人才培养提出了重要规划。
(1)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总体规划目标
(三)政府机构急需专业人才规划目标
“十三五”规划生态保护新目标和生态人才要求,将在政府部门、工业企业和公众范围内产生大量的生态专业人才。政府部门将需要大量的环境监督、环境审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损害评估专业人员;工业企业将需要大量熟悉环境信用评价、现场污染评价与修复、空气处理、水处理、碳交易与碳资产管理、能源管理与能效评价、分布式能源、环境法律与标准、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教育等专业人员;公众需要这些生态保护领域的专家来保护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规范和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合理地参与环境保护事务,以满足公众快速提高环境公平正义和质量改善的需求,突出随着经济发展而显著增强的公共环境权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