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国学教育现状的战略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其糟粕。国学教育要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学,儒学的经典之作《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中,经过几千年的反复研究,许多名句一直被世人认可。比如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可以培养处世观,而“三人行,必有我师”、“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可以当老师”、“学而不厌,谆谆教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知识视野,教会学生如何与人打交道,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如果老师让学生不加分析地学习和背诵,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郭巨在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当老师讲这个故事时,应该教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在郭巨的故事中,认同郭巨的孝心,让孩子们知道孝敬父母是孩子的责任。然而,为了尊重母亲而埋葬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违法的,不提倡。
(2)对从事国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目前国学教育机构没有专门的国学教师,大部分都是语文等学科的兼职教师。这些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统一的理解。他们教孩子们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随机化,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因此,要对国学教师进行专门的国学培训。国学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国学教育的内容上进行,另一方面是从国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入手。从内容上看,首先要明确国学教育的内涵,具体说明国学教育应该依靠哪些经典。其次,汉学是精华与糟粕的结合。要学会从批判的角度看待问题,让教师在教授汉学内容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懂汉学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上,要改进教学方法的单一问题,学会根据内容来决定。所谓由内容决定,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说什么都是用一种方法,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差异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在讲古诗时,可以反复阅读,方便学生的记忆;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翻译成白话文,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为防止国学教育形式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方法。
(3)按学生实际水平分班授课。为了盈利,一些国学班通常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学习国学。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这种组班方式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划分班级。按学生实际水平划分班级后,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理解能力选择汉学内容。例如,年轻的孩子可以学习一些汉学启蒙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帽翁对韵》等。这些汉学启蒙书可以为孩子打下良好的语言和文字基础,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背诵能力。低学段的孩子背诵《三字经》和《千字文》,不仅能使识字量达到5000字左右,还能在写作和发言时深入学习和引用。虽然低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弟子规》、《李翁对韵》等文章中文字的含义,但第一次接触的语气节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和印象深刻,这不仅起到了锻炼记忆力的作用,而且对音韵和情商也起到了激发作用。高年级儿童可以学习《论语》、《老子》、《孟子》、《大学》等中国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年级儿童识字能力有保障,理解和接受能力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单独理解和记忆文章,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培养语文素养,开阔视野,形成博学多才多艺的习惯。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经典,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加深思想,而且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生活、相处等方面的培养,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自我提升、毅力、乐观等良好品质,对促进孩子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起跑线上获胜。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限,社会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辅导班应该及时出现。虽然这些辅导班抓住了机遇,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认真研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是提高全国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