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的学前儿童可以真正与其他正常发展的同龄人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育儿和教育。[1]2014年1月8日国务院转发的《特殊教育推广计划(2014-2016)》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综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为残疾儿童创造条件。教师的角色概念不仅包括教师对其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过程,还包括这种认知和理解的结果。[2]因此,教师在综合教育中的角色概念不仅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学前整合教育教师的作用
综合教育教师是指能够应对常规课堂多样化儿童需求,包括特殊儿童需求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既有普通教育教师的素质,又有特殊儿童的教育[3]因此,教师在综合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1.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所需环境的构建者。学前教师要积极营造温馨的幼儿园和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特殊需求的多样化需求。教师需要考虑特殊需求儿童的发展差异,为他们营造一个易于理解的环境。对于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应在幼儿园和教室内设置一些图片标志作为指示和表示,以便有利于特殊儿童的认知。拿零食、倒牛奶的操作顺序,以及进入教室换衣服的过程,都可以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有了特定的流程图,孩子们需要了解一些日常生活。
2.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陪伴。在幼儿园,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人是老师。老师的陪伴是对特殊需要的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心理安全感,从而需要其他游戏行为。对于一些情绪和行为难以自控的孩子,老师要陪伴孩子,让孩子在老师的视线和行为治疗范围内。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方向,善于捕捉孩子的亮点,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行为的支持者。学前综合教育教师在制定活动教育目标时,应深入了解每个儿童,为不同的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计划和相应的活动计划。[4]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在活动中,教师应避免因标签效应而忽视一些儿童。充分发挥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价值和功能,学前综合教育教师应用自己的言行,默默激励和影响儿童参与活动。
4.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桥梁。在综合教育中,学前综合教育教师应创造情境,引起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有效互动。由于这种互动不会自发出现,教师需要通过活动设计建立桥梁,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当前儿童发展水平和兴趣的特殊需要,使特殊需要儿童在活动中建立自尊和信心。
学前一体化教育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一体化教育中的人物,让特殊需要的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建立自信,让普通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团结互助,形成幼儿园班级平等互助的温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