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升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各国高等教育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制度范式。教学理念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德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坚持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渴望自由和多元化,这些理念在不同的方面和水平都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个概念需要继承,但也需要创新。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创造了柏林大学的方式;美国建立了当代世界上最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继承德国高等教育的概念和方法,并与国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惑不能说是教学理念相对模糊造成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坎坷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学习了欧美,后来完全接受了前苏联的理念。几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理念相互交织,呈现出繁荣的“乱象”,而我国自身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却相对弱化。因此,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释放教育理念,勇于突破旧观念的束缚,探索不仅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还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对专业人才的新高等教育理念,包括中国对世界经典高等教育理念的解读,以及反映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特点的内容,不断简化和创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2)高等教育中高校同质化严重。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路线设计为:“专升本”―升本后招硕士―招收硕士后招收博士―最后,办好研究型大学,形成了“千校一面”的独特景观。二是本科院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同质化。许多高校都在寻求规模和专业的完善。地矿学校不专攻地矿,农林大学也不重视农林研究。一些高校也被称为“政法”、“科技”,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有外语专业、计算机专业、金融会计专业和各种艺术专业,原优势学科、重点学科被“稀释”,朝着学科完整同质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不同高校教材的同质化。目前,一些大学的教材相似,采用国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教材。教材非常深奥,但不适合大多数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类型的教材,认真遵循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高校同质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现行的高校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在评价体系标准的设置上,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照人才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设置的。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重视学术评价;在评价体系的参数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的规模、水平和学位点的数量。其实高校之间比“高”“大”,基本不比“教”“学”,从而引导高校盲目求大求全。
(3)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模式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教学过程注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人格发展和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人才的发展渠道。二是教学方法死板。许多高校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生搬硬套,注重知识传递,学生缺乏积极参与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激励制度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公平,难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抹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三是考试方式的弊端。考试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采用标准化、标准化的考试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考试方法单一、考试题教材、考试目的功利性、考试内容标准化、评价标准精准化,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这种评价学生的考试方法严重歪曲了素养教育的真谛。四是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仍然墨守成规,难以改变学习惯性,缺乏创新精神。
(4)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等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机制,对协调内外关系、改善结构和功能、规范其行为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高等教育制度不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缺乏“有政策就没有制度”,“空白领域”较多。例如,教育集团化的建设目标和高等教育办学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只停留在政策导向上,作为关键的运行保障体系等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体制机制操作性不强。我国高等教育受制度限制,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实际发展,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文本表达模棱两可,导致许多机制不可操作。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关于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规定不能真正落实。三是体制机制整体效率低。目前,除国家教育体制外,我国还有军队系列、政党系列、教会系列等双头学校主体,分块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影响学校效率的提高。此外,具有强制性效力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较少,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化、机制化建设滞后的主要表现,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开放引进各界人士参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制定,转变“自上而下”的制定方式,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要保持一定的制度弹性,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当调整,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专业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