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以提高学习者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杨叔子先生是第一个提出并致力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代表。
自1992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来,杨叔子先生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自1995年中国在52所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杨叔子先生对实践和思想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与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一样,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发展也成为热点。《教育部关于深化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坚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训―线路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各种受社会青睐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逐步加强了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然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一些学校盲目攀升,过分强调学科性,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培养。这种“培养”根本无法引进优秀、受社会欢迎的技术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热情,根本无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因此,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和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如今,国家和社会不再需要没有思维的低级机械操作人员,也不需要只有技术却没有素质和道德的专业人员。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独立思考、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优秀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杨叔子先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努力提高高级技术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科技与人文知识的融合,理性工具与价值的融合,文理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水平,加强思想境界的培养,为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处理好作为新专业人士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82岁的杨叔子先生仍然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今年是全国素质教育工作的第20年。本文向仍在素质教育前线奋斗的杨叔子教授致敬,并向其他为素质教育工作付出努力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