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难题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打造特色,在内涵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先行先试,开展了“3” 2”中高职衔接试点培训项目,设立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班;开发终身学习平台“北京学习网络”,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效果的相互认可和衔接;开展“五批”专业布局调整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
(1)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急需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是实施京津冀国家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京津冀战略的根本目标。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应该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布局中进行。
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制约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建立“高科技”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创新。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根源。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因此,北京应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开发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转变京津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然而,从北京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虽然技术研发能力很强,但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明显不足。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京津冀地区的实际生产力,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北京应从“元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当前突出的矛盾是公司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足,特别是创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因此,利用北京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技术转型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北京职业教育的关键任务。
(2)低端“蓝领”工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价值在不断缩小
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阶段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总体趋势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的低端“蓝领”工人比例不断下降,“蓝领”工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断提高。研究表明,工业化初期“蓝领”工人与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阶段将由9个进行∶1变成6∶4再变为1∶9。换句话说,当科技创新发展到“后工业化时代”时,低端“蓝领”工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将逐步降低到10%左右。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大量低技能人群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失去竞争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的简单重复生产工作被智能设备所取代,大量的加工制造工作被生产服务工作所取代;二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为新兴市场外包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保留高附加值高端设计研发阶段。北京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发达地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决定北京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低端“蓝领”工人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也在下降。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3)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北京建设“高科技”经济结构最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素养和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水平仍较低,高端人才比例明显不足;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因此,要重点发挥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社会功能。在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素质的同时,要为北京市“高新技术”经济结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北京市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功能,适应北京市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促进各级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但从目前北京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北京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比例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比例逐渐降低,但高等职业教育比例仍较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何科学、规范、有效地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北京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提高全体公民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