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实践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突出了工学结合,培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相对而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机会去幼儿园实践。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培训基地对他们技能培训和道德教育的影响。实习是师范生作为教师进入职业领域的开始。对于未成年的五年制学生来说,培训基地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社会的领域。他们非常期待和好奇未来的职业场景和“教师”的角色扮演,所以他们会仔细观察和感受培训基地的一切,表现出善于模仿的特点,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和职业道德。因此,在实践阶段,学校和实习岗位对师范生的师德要求和完善往往对他们未来的教育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师德示范尤为重要,尤其是实践教师作为最重要、最直观、最权威的模范,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同时,通过对教师角色的感受、探索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品质,进而建立良好的教师。因此,师德实践与技能实践的结合对师范生良好的师德形成至关重要。
一是将师德培养纳入实习内容。校园双方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将学生的师德教育作为与教学方法培养相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制定具体的内容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将师德行为纳入实践生的评价内容。
二是加强对实习生道德规范的指导。“教育实践是巩固和深化教师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这种实践和技能实践一样,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要引导师范生在实践中实践教师的角色,履行教师的职责,感受教师道德规范的意义,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道德的规范。在教师角色实践过程中,师范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师德行为,这对他们以后从事教师职业尤为重要。
第三,选择具有高尚道德的幼儿园教师作为普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教师道德教育首先是一种难以察觉的隐藏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是儿童开始感受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第一个目标,实践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要注意培训基地教师自身行为对普通学生的影响,选择实践指导教师不仅要强调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强调职业道德。
三、师德教学评价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 师德教育课程是师范学校必备的课程,可以让师范生从理论层面感知师德的概念、内涵和要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要加强师德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师范生的一般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的师德规范。但学习本身是隐藏的,道德行为是道德培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年轻、难以理论认知的五年制师范生,要加强课程改革,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僵化、无生命的知识结构转化为生动、务实的行为。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尺度,将师德课程评价与学生实际行为评价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开设课程的重点。师范生道德修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要通过对师德修养过程的评价,不断促进师范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将教学评价与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无疑是师德课程建设的重点。操作评价是评价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的一种形式。这些内容包含在师德教学评价内容中。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师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以具体可感的效果检验学生师德的培养,给予有效的引导。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师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指出了“儿童第一、教师道德第一”的概念,要求幼儿园教师“热爱幼儿教育,有职业梦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充满爱心、责任感、耐心和细心;以身作则,以德育人,自尊自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领导者。具体从“专业理解与理解、儿童态度与行为、儿童保育与教育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解读,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和道德最重要的方面和原则,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论支点。要充分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对这一群体的师德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从塑造学生职业情绪、职业梦想、职业规范、合作精神等方面构建师德教育体系,使师德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但也有重点,从明确的要求到实施、考核和评价的统筹协调。例如,第一学年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加强和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对教师的感性理解,塑造学生的专业情绪;第二学年注重培养学生教师的理想和职业规范,逐一有效地实现教师道德的意义。在实施师德教育目标的各个阶段,要记录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表现和效果,使师德教育既可行又实用。特别是操作评价要从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具体规范引导。例如: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健康常规、礼仪要求、合作要求等,具体要求,逐一评价,营造标准化、有序、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将学生对师德理论的感知与现实中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隐藏课程在道德行为规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