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发布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2015]No.168,以下简称“诊断改进方案”),根据“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诊断、改进”政策,指导职业院校建立“正常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和改进工作机制”[22],对高职教育质量保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芬兰的经验,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建设及相关工作
芬兰的经验表明,政府的统筹指导和多部门的合作是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目前,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负责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这种分散、各行其是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建立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和系统衔接的评价体系。因此,笔者建议:(1)建立超越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职能的质量保障机构,负责国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协调的设计、制定和实施。(2)制定我国、地方、行业管理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对职业学校和工作世界具有约束力的法律管理制度。(3)发布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经营计划,制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4)建立适应职业院校发展的内部质量评价指导方案,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自我诊断,改善教育教学现状,外部机构履行抽样指导职责。
(2)建立多方共治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许多利益相关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要打破政府在评价中同时扮演选手、教练、裁判、评论员等角色的局面,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话语竞争和机制共同创造。以职业院校为评价主体,建立内部质量评价机制,使其正常;管理者的角色转化为指导者和协调者,社会等各方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学校自我评价和专业教学评价,关注评价结果,帮助学校及时解决问题和差距,实现有效调整和改进。此外,共同治理主体需要加强学生代表的参与,使制衡机制中的评估者(特别是弱势群体)成为影响评估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三)加强产出导向职业能力评估
目前,通过产出导向评价加强质量控制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共识,体现在教育领域,即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近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领导的COMET大规模职业能力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职业能力“产出指标”的评价,可以实现职业教育质量产出的综合科学评价。COMET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实现学校、地区和学生之间的多维比较,还可以实现课程和教学实施过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过程监控,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实时依据,为职业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提供技术支持[23]。产出导向评价要想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设上取得突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是产出与投入的因果关系分析;二是评价工具的研发;三是制定相关政策,增加产出导向评价试点工作,广泛推广。
(四)评价结果以描述性检查报告为主
芬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不公布高校排名,只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写入评价意见。在制定教育决策和目标时,政府必须参考或使用评价结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包括最新的“诊断改革方案”),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本质上仍是鉴定性的。评价结果(如通过和暂停通过)缺乏对改进工作的有效指导和监控。根据国际评价理念,现代职业教育的评价结果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结论,而且是对评价对象各指标的深入描述和分析。比如重庆教育评估院实施的COMET职业能力大规模诊断(large-scale diagnostics)研究表明,其职业能力检查报告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发展的表达式评价,包括大量的图形和表格解释。在此基础上,读者不仅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分析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以及校企合作,为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