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过去资源要素导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次经济发展变革中,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要素。2014年5月,席总书记在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形势作出了重要论断。至此,“减速不降势、提质增效”的新经济常态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方针,已进入公众面前。同时,也是各行各业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形势,集中展示“经济增长速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痛苦时期和早期政策消化时期”“三重叠加”特征,经济发展总体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到中高端水平,经济增长趋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中低速增长[1]。面对当前经济增长结构性放缓的发展,为有效解决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差异和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术语,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在适度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供给结构的质量、效率和水平,进一步释放供给活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与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新常态下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之一,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责任。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决定了其供给结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其他普通教育类型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发展劣势,职业教育疲软问题突出。梳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路线图,可以看出过去职业教育改革通常侧重于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供给侧改革,难以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效率和效率[2]。对此,要以新常态下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刻认识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形势,推动新形势,及时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创新能力不足,中等收入陷阱日益出现。面对这一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选择。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转变改革观念和思路,切实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转变,推动职业教育由重规模、重数量的传统延伸发展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内涵发展转变。通过促进职业教育供给结构转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要素资源的合理化和专业配置,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激活社会总体需求,满足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同时,职业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必须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步,利用这一趋势,积极融入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促进社会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