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科研的核心任务
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核心任务[2]。席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李克强总理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重要指示中提到,要“坚持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副总理刘延东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学[2015]No.6),对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信息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观念模糊、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较为普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指出,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综合发展的需要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会议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作出了一些回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会长李晓鲁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工作指导思想中,职业院校应放弃一般教育的目标约束,正确理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价值,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工匠精神培养贯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实习等教学过程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必要的人文课程学习、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培养和指导,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稳定发展教育的内容。在实施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方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的习惯形成、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要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出发点和媒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紧密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在构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和制高点,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优势赵志群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他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符合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的理念,是未来课程发展的方向,但教学管理能力落后,教师能力不足,阻碍了其大规模的实施和推广。展望未来,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将更加理性和有针对性;更加注重探索实验,建立课程开发的技术流程和完善;多学科、多视角研究,重建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更加注重教育内部的协同创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曹烨教授对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要严格执行教师技能准入条件,把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必要能力。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一体化、后置化、合作化。综合培训,借鉴德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硕士综合培训经验,选拔优秀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两年本科教育 2”方法),招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或初中毕业,经过3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后再进行5年本科教育(“3” 5”方法)等。;后期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新教师一年,包括半年企业实践、半年教育教学培训;合作培训,由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免费师范教育。
清华大学程建刚提出,从课程、专业、学校、地区、工业企业、国家和社会六个方面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探索的总体结构,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人员发展、数字校园、制度机制等进行研究,最终为职业院校提供有效的信息实施方案,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他提出,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和角度,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信息化,真正实现教学、专业和机构的结合;注重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借鉴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高起点、系统地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湘丽根据工业信息化分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和相应机制。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及时分析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步各级教育规模、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更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高度多样化的能力。高能力是指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在某一学科和技术领域达到前沿水平。多元化能力是指掌握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知识,并利用这些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质量保证与评价研究协会秘书长李亚东提出了职业教育评价的“三结合”指导方针。一是管理下放与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推进管理办公室评价分离,加强第三方评价,尽可能将市场还给市场。二是内外结合,形成“主体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内部推广”的评价体系,其中政府主要加强监督,购买“第三方”服务;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职业院校“脉搏诊断”;职业院校加强自我质量保证,完善治理管理体系,加强自我评价。三是评价与研究相结合,评价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评价过程及其作用与教育研究相一致。评价方法、信息收集与处理、评价结果与反馈等与教育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工作模式和目的上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职业院校应利用评价工作加强“高校研究”,促进学校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