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体育已经成为城市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之一。游泳因其健身更全面,对身体的伤害最小(尤其是关节消耗几乎为零),成为城市人健身的重要选择。人们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闲暇时间,更多的亲戚朋友走进游泳池,享受嬉戏带来的乐趣,也增强了身心健康。同时,对专业游水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全民健身如火如荼的今天,游水重点体育职业教师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可以健康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院校作为培养游水人才的重要平台,其游水教育能否与社会需求的游水人才一致,已成为当前游水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我国体育院校游水教学现状
1.1 游水重点课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所有单独的体育院校都开设了重点游泳课程。游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由思想道德、游泳专业理论知识、游泳专业实践技能和游泳专业综合能力四个方面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游泳人才。同时,不同的体育院校对人才目标的设定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一些体育院校在游泳重点思想品德的培养上更注重勤劳刻苦的思想品德培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体育院校更注重游泳专业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更注重严格学习和良好师德的培养。这部分体育院校游泳专业人才基本定位为游泳教师和社会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游泳专业实践技能的目标设置也有很大差异。一些体育院校注重游泳质量的培养,要求学生最终具备较高的游泳素养(达到国际一级以上运动员水平),而一些体育院校则注重游泳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引导他人顺利完成游泳教学任务。
1.2 游水教学大纲及教材应用情况
游泳教学大纲是体育院校游泳教育专业开展游泳课程和人才培养的依据和标准,是对体育院校游泳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游泳教学大纲一般明确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置和规划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体育院校游泳专业制定了相对独立的教学大纲。大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任务、课时安排和进度以及评价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1.3 游水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游泳课程内容主要由游泳理论教学内容和游泳实践课程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游泳训练理论、游泳裁判教学、游泳创伤预防、游泳体育科学研究、游泳社会体育管理和群众游泳;游泳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竞技游泳技术培训、公共实用游泳技术和游泳救援救生技术。目前,虽然体育院校游泳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但学时比例较小,所有体育院校游泳专业课程内容比例仍优先考虑游泳竞技技术和实用游泳技术,明显具有实践技术轻理论教学的特点,绝大多数体育院校游泳教学延伸传统游泳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游泳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其他有利于知识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2 目前我国游水资质职业鉴定体系
2.1 游水理论培训体系
游泳资格职业鉴定是我国对游泳训练指导感兴趣的最低准入条件体系。评价体系主要由理论培训和评价、实践技能培训和评价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主要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和游泳重点理论,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主要包括:体育人文社会知识、体育人体科学知识、体育方法和常识、其他体育相关知识;游泳重点理论包括:游泳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游泳损伤的保护和治疗、游泳分类、游泳运动的基本管理;游泳理论知识是对游泳项目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总结,游泳理论和游泳实践技能相互作用,因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但也反映在实践中。
2.2 游泳技能培训体系
游泳职业资格鉴定的关键是游泳的关键技能,这是从事游泳救生和游泳教练的基本技能。无论是游泳教学活动还是游泳救生救援,游泳的关键技能水平都将直接影响游泳教学的效果,甚至与人身安全有关。因此,在游泳职业资格鉴定过程中严格要求的游泳技能指标。任何不能达到要求指标的人都将不能从事游泳教练和救生员的工作。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中心和游泳管理中心联合制定的《国家体育社会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游泳培训教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游水职业资格鉴定主要分为初级和中级。培训的具体内容有:蛙泳、自由泳、仰泳姿势、手腿动作、配合实际效果、课程内容、安全保障和教学组织。100名中级学员 m混合泳、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