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校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训基地建设模式
我校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进行了“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专业建设。当时,在学校机构改革中,许多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角度的专业教师也担任了信息中心。以此为契机,将信息中心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特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专业培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
1)构建专业能力模块,围绕主要课程学习,在培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行业的研究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广西经济的特点和我校的特点,将网络技术方向学生的专业能力模块分为三个部分,并根据学生的关键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在信息中心的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专业能力模块划分及岗位工作内容见表1。
通过以专业能力为主导的能力模块划分,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期望重点学习课程。具备基本能力后,进入信息中心相应岗位从事实际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提高专业能力。同时,每个岗位之间可以进行适度的人员流动,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能考虑基本的专业能力,而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每个岗位的实际工作成长为能力更全面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以项目的形式工作,有效激励学生
信息中心工作分为长期日常管理工作和短期目标实现工作。为了有效激励学生,我们模仿公司的绩效考核和项目管理方法,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的日常表现和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与相应的绩效考核挂钩,加强了实际效果的管理。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围绕工作任务工作学习,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效果,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同时,通过项目的完成,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完整的项目实施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导师制与小组制相结合,培养团队精神
进入培训基地的学生将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分配导师,通常是信息中心相应岗位的负责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形成了一个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和相互帮助,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小组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从宏观角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从技术角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导师还负责小组相关项目的项目承担和任务分配,充分发挥学生在团队中的作用。
小组中的学生形成了一种帮助和指导机制。高年龄、技术丰富的学生以“配对”的方式指导新生进入培训基地,帮助他们快速度过新手的困惑时期。面对工作任务,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运用团队合作精神来实现目标。
4)通过校企合作,鼓励公司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中心经常与一些信息产业企业合作,如学校信息建设、业务外包等,这些类型的企业往往是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通过学校信息中心桥梁,连接企业和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需求,掌握专业技能。
在企业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中心出来与企业协商解决问题,使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使学生成为企业在学校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的校内管理员,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管理和维护。我校学生宿舍网的维护、部门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都采用了这种合作方式。公司的一些小型外包项目由信息中心承担,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样的方式对企业有好处,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效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获得报酬激发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