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我们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基于微信平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我们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定位不明确,虽然学者强调主体之间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下,但没有从深度和可操作性统一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媒体”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虽然有些学者重视“我们媒体”的功能,也把“我们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工作平台和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但也只是“我们媒体”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发布平台,学校和教师是数据的监督者,出版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工具思维和单向信息流,而“我们媒体”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应用。因此,要使微信平台真正成为连接学生、学校、社会(家庭)的强大平台,进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需要深入研究微信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主体间性、互动沟通和三方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念,运用主体间性思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在相处实践过程中,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性质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处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和谐共处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研究和完善主体(教育者)如何与另一个主体(学习者)相互作用。同时,在伦理学中,主体之间的性质属于关怀伦理学,就像马丁布伯在《我和你》一书中指出的那种关系一样,而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机械的、无面孔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关系,代表着“我和他”的关系。然而,在实践主体间性观念的过程中,互动沟通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公平的沟通和互动,双方可以达成共识,进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并贯彻人文关怀和沟通,就像母亲对婴儿的关怀一样,非常规的主客脚踏实地,整体传递和填鸭式。只有坚持这种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导向,解决问题。同时,主体间理念的实践也规定,教育者不懒惰、不同、个性化地与受教育者沟通,强调日常语言的实施,即非集中沟通,通过各种风格的表达,使公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和认知。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工作,也涉及到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不仅是微信等“我们媒体”方式发展下的时代要求,也是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与关怀伦理意义上的相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形成学校、学生、社会力量三方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机制。通过这种三方合作,形成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交流学生顺利、教学娱乐、双赢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个性。
因此,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研究以微信为代表的“我们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分析微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式和路径。
(2)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不足和缺陷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在微信背景下找到改革和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探索微信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作用和影响,以主体间性为指导,互动沟通为理念。
(4)在微信平台教育框架下,学校、学生、社会(家庭)合作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探索三方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
最后,笔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新旧媒体变化的背景下,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以主体间性为导向,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为实践基础,有效探讨和分析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学校、学生与社会(家庭)合作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沟通方式,具有有效的互动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