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习惯的含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朱志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们在某些场景中自动需要或倾向的某种行为。例如,在孩子们养成了饭前、排便后或游戏后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他们的需要。他还指出,习惯的形成是指长期不可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条件刺激的建立、巩固和自动化的结果。
二、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学前教育的概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我们很高兴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教育,而不仅仅是发展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这表明,儿童行为习惯形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知。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知识获取、能力培养、道德影响和个性形成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各种习惯,如健康习惯、生活方式等。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已成为促进儿童良好性格形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习惯是培养性格的有效途径。
其次,幼儿期是养成好习惯和纠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是持久的,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如果养成坏习惯,很难纠正。幸运的是,如果幼儿阶段养成了坏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纠正的可能性更大,花费的时间也不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超过12岁,纠正坏习惯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幼儿期是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
第三,习惯教育有利于儿童适合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在国际和国内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所有有重大社会贡献的人都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园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三、养成行为习惯的方法
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同时期的相关工作者进行了更多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教育方法也取得了进步。以下作者将结合工作经验,探讨培养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应用。
(1)建立或评价良好习惯规格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幼儿园教师或幼儿园教师
过去,教师对班级儿童有更多的统一要求,个人服从于集体。现在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建立规则,使儿童在遵守纪律方面有更多的主动性。
例如,上厕所后,老师要求孩子洗手,然后老师检查和监督。但有些孩子会忽视或处理它。例如,刘磊的孩子每次洗手,要么碰水,要么不直接洗手。经过老师的多次提示,仍然缺乏有意识的想法。所以被动的服从并不能帮助孩子们处理健康的好习惯。因此,老师改变了一种方式,老师故意把手弄脏,然后去洗手台洗手,让孩子们观察老师洗手前后的变化。如果你不洗手,脏又黑的细菌,去哪里,都吃进嘴里?这个问题应该特别问不认真洗手的孩子,让孩子们意识到不认真洗手的后果有多严重。然后老师加强了认真洗手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教育过程让孩子们养成了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可见,孩子们对养成日常习惯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不知道养成好习惯的原因,也不知道养成好习惯的好处。教师以身作则,把自己置于规则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孩子们更容易有同样的感受,形成好习惯。
(2)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养成一些好习惯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的目的。比如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不管老师怎么强调,还是有一些孩子走自己的路,要么把垃圾扔在座位下,要么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宝宝愿意听故事,老师把不乱扔垃圾的习惯编成了故事《垃圾回家》。在老师丰富的表情和夸张动作的叙述下,孩子们听到非常认真,听完后低头看自己的定位,然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净整洁。将行为习惯融入生活,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帮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3)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构建家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庭教育是好幼儿园双方的共同要求。幼儿教育不是单独在幼儿园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行为习惯的形成。例如,当老师发现孩子的坏习惯时,在父母的合作下,他们会纠正这个坏习惯,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建议在这方面建立一所家长学校。基本上,在每个行业进入公司之前,都有职业培训,但父母没有这个职业。但父母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培养一个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帮助父母建立教学理念,提高父母的育儿能力。
总之,帮助孩子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在了解了行为习惯的意义和重要性后,老师可以用好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