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和思想渊源的不同,严阳初和梁漱谟对中国社会的认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直接导致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村教育理念。
(一)晏阳初和梁漱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一样的。
1.倡导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严阳初认为,中国受到外国人的压迫,人民受到军阀的破坏,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平均智力的低下。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民族重塑”使命的最有效途径。梁漱谟还认为,教育的作用是“继续文化,寻求进步”,即“避免文化传播,避免文化停滞”[2]。教育不仅可以传播文化,而且可以改变社会,随时纠正社会问题,使社会不受干扰和复杂。
2.指责当时的新教育。
燕阳楚认为,清末以来中国举办的新教育是从东西洋抄袭的,不符合中国国情。他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创造一种中国式的新教育。梁漱谟将新教育的问题总结为:一是不符合教育原则,没有实现教育任务;二是不符合生活原则,主要表现为教育贵族化、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法制裁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感情缺乏沟通等。
3.强调中国的基础在于农村,处理中国的问题在于农村教育。
燕阳楚认为,中国人口大多是农民,强调农民是中国“人”的基础,其生活基础是农村,创造中国新教育需要从农村教育开始。梁漱璋认为,只有农村有办法,中国才有办法。只有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文化,中国社会才能取得进步,挽救民族生活的困境。
4.号召知识分子深入民间,与农民结合。
严阳初指出,农村问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农民自身,还取决于有知识、有远见、有新技术、有新方法的人。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数百名知识分子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来到偏远的农村,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梁漱谔还主张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认为这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知识分子过剩和人浮于事的问题,而且可以发挥农村的“耳朵”、“添喉舌”甚至“添脑筋”的功效[3]。
(2)晏阳初和梁漱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不同。
闫阳初认为,当时中国的四大问题是愚蠢、贫穷、虚弱和私人。为了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他提出了四种教育和三种方式。四大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方式”是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严认为,应采取三种方式实施四种教育,增强农民的知识、生产力、健康和团结,完成农村建设,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
梁漱璋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即“文化失衡”――严重的文化失衡是中国“伦理标准、职业分离”的传统社会结构崩溃。处理中国问题的途径是从农村建设入手,重建新的社会组织,振兴中国文化,使其成为世界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创造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燕阳初和梁漱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农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如重视农村成人教育、教育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等。分析比较燕阳初和梁漱谟形成农村教育思想的原因,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鼓励对教育感兴趣的人成为教育家,促进中国教育家的办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