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经历与思想渊源的比较
晏阳初和梁漱谟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多不同,比如:成长环境不同,晏阳初出生在相对偏远的大陆――四川巴中县长大,梁在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长大――北京;严小时候接受中国传统教育,读四书五经,梁没读四书五经;严接受教会教育,出国留学,分别在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梁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上过大学,依靠自学成功。即便如此,他们的成长经历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反映在以下方面。
(1)晏阳初、梁漱谟都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儒家文化的陶冶。
晏阳1890年出生于四川巴中县的一个学者家庭。四五岁时,他去学校读传统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书。童年的教育使严深受儒家民族思想的陶冶,以“民为本,本固邦宁”为从事农村教育的哲学基础,将民族思想付诸农村教育实践。
梁漱谟也出生在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梁济40岁,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道德完美。梁济的道德品质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梁漱谟,使他工作非常认真,从小就对社会和国家有责任感。梁漱谟一生都喜欢行动,不愿意空谈。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农村教育实验,坚持追求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
(2)晏阳初和梁漱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严阳初接受教会教育,赴美留学,受基督教仁德哲学和西方民主科学的影响。
1903年,燕阳初离家前往保宁府,到中国大陆成立的华英学校学习,接受教会教育。华英学校校长姚明哲对学生们充满了爱心和认真的教导,使严看到了基督的榜样。1904年,严自发地接受了训练,皈依了基督教。耶稣基督的仁德哲学、扶贫和人道主义激发了严热爱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闫阳初先后赴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多年的留学经历,让他对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民有”、“民享”、对“民治”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还经历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在开展农村教育时,他不仅注重向农民传播科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还注重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
2.梁漱谔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受到柏格森生命哲学和丹麦教育的影响。
与同代许多中国人不同,梁漱璋六岁开始学习《三字经》、《地球韵》,不读四书五经。七岁时,他按照父亲的指示在中西小学学习,既读中文又读英文。14岁时,他被顺天中学录取,学习英语、数学、外国地理等科目。从小接受西方教育,使梁漱璋对西方文化保持开放的态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梁漱璋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报刊杂志自学。他经常读《新民丛报》、北京日报《北京日报》、《申报》、《时报》等,从中学到了很多西方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杜威、罗素来华浏览讲座阶段,梁漱璋在北京大学任教,对叔本华超人哲学、尼采唯意志论、丹麦合作主义等西方理论有了更多的了解。
虽然梁漱谟的思想来源很复杂,但他对生命哲学非常感兴趣,其主要代表是柏格森。在此基础上,将宇宙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创造生命主义宇宙和直觉主义认识论,进而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使之成为农村教育思想的源泉之一。丹麦教育也给了梁漱谟很大的灵感。梁漱谟认为,丹麦教育的崛起在于丹麦教育是一种农村教育和人民教育,注重生活友谊教育,通过传播民族文化唤醒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他认为,中国教育应注重生活友谊,寻求文化转型和民族复兴。
(3)晏阳初、梁漱璋都注重参与社会生活,开展教育实践。
1902年,燕阳初翻山涉水400里,前往内地保宁府开办的新学校学习。在路上,他亲眼看到盐贩背着一两百斤盐跋山涉水的艰辛,感受到了劳动者的痛苦和毅力。1918年,燕赴法为在法国做“苦力”的20万中国工人服务,给中国工人发信,开设中国识字班。他发现了“苦力”的潜力,创造了开人矿和脑矿,懂得发扬“苦力”的潜力,形成了以“三发”原则为核心的苦力论,成为他今后从事农村教育的理论基础。
1920年,严阳初带着实施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国。首先,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19个省,调查了平民教育的现状,并前往长沙、烟台、杭州等地进行平民教育实验。1923年,他担任中国平民教育促进协会总干事。他逐渐意识到,只在城市进行平民教育是不够的。他必须进行农村平民教育实验,把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
梁漱谔从中学毕业后,想为社会和国家做一些事业。他首先致力于革命工作,然后成为一名记者,经常与社会接触,逐渐知道事实不如理想。因此,他决定了自己出生的想法,并转向了佛教。但真实的社会生活感觉使他“放弃佛陀,回到儒家思想”,成为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开拓者”。他提出了“世界文化第三阶段再现”,即世界文化发展有三种不同的方向:以西方文化为代表,以前进要求为基本精神;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以自我和谐为基本精神;第三方以印度文化为代表,以背后要求为基本精神[1]。他认为,继西方文化繁荣之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中国文化的振兴。中国文化的根源在农村,改造中国社会自然应该从农村开始。梁漱谔的文化哲学观为他未来的农村教育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化哲学形成后,梁漱璋开始思考和实践如何解决农村问题。1924年,他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前往山东主持曹州中学高中。此后,由于形势的变化,梁南进入广州,西进入山西,前往河北,前往宁汉,考察农村工作,写了《农村治理十讲》,主张从农村治理转变社会。1931年,山东农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立,先后担任研究部主任、院长,指导邹平、菏泽、济宁等地开展农村教育试验,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