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大学生历史观教学路径选择和方法创新

大学生历史观教学路径选择和方法创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必须始终遵循现实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主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效果,营造“历史反思,历史为镜子”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历史学习网络论坛,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建立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同。


(1)深化主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历史观教学的思想性。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以《中国现代史纲要》为代表的两门课程是大学加强历史观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应高度重视历史观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两课制度,充分发挥各课程在历史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将历史观教育贯穿两课教育教学。根据“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赞不绝口的教学模式,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辩论会、历史情景喜剧、小组无领导讨论、实践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历史教育的主课,充分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同时,两门课程教师还应完善课程教学设计,突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的特点,真正理解“历史人民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


(2)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提高历史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观教育不仅需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指导,还需要从实践的温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深化对个人实践的理解,坚定信念。高校应结合学校特点和人才培训目标,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志愿者服务、临时培训等多元化实践教育媒体,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爱国主义、课外教育实践基地,塑造品牌、精致、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百佳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工程师计划”、“西部教学计划”等,让学生亲近社会,适应社会感受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从自己的生活、实习、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更直观地了解“四综合”新战略布局背景和历史情况,进而更加坚定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体系。


(3)营造学史重史的校园文化,加强历史观教育的常态性。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除了历史观教育的主要课堂外,高校还应积极营造“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历史观教育正常,默默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高校要立足历史纪念日、传统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始终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例如,在中国烈士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国家纪念日,高校应积极开展主题讲座、特色小组日活动、访问实践、网络接力等多元化庆祝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烈士的先进事迹,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英雄的戏谑,继承他们振兴中国、继往开来的高尚志向。另一个例子是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高校应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经验、知识学习、交流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承担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任。此外,高校要深入挖掘校史内涵,将党史、国史与校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4)构建思想学习网络论坛,突出历史观教学的形象。


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机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应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基础,一方面定期推动历史主题,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中国现代发展历程,澄清虚假新闻和虚假历史,揭示虚无主义违反历史事实、歪曲历史本质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微文竞赛、短视频广播、漫画选拔、网络接力等方式,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增强了历史观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此外,两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经典书籍、历史图片)的网络化,建立学生在线互动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单独分析,仔细思考,避免随波逐流。高校除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指导外,还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当前政治的重大热点,了解学生对党的历史和国家历史的认知,并针对学生的认知误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历史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坚持理解和描述历史,以详细准确的历史结论支持仔细研究分析”,掌握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正确把握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更加坚定地投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