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及分析

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及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本研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平台,搜索2004-2013年河北省申请的农业专利信息。根据国际分类法,选择IPC分类号为:A01(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共检索3318条数据。由于专利涉及多个学科,IPC分类号不止一个,因次,清理检索到的数据,只保留IPC主分类号为A01数据。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但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较少。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河北省共申请农业技术专利2948项。虽然年度专利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67件增长到2013年的541件,年均增长率为251.3%。但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少。2948项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2026项,占68.72%;发明专利922项,占31.28%。授权专利只有323项,占发明专利的35.03%。从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农业专利中,以个人为第一专利权人数量较多,为1808件,占61.33%,其次是企业,占17.94%。研发机构和高校分别占11.56%和9.46%。进一步分析专利申报主体,发现各领域不同研发主体的专利比例不同,个人申报主体不同A01G,A01K,A01D类别多,企业在A01D以农业机械专利技术为主。除科研单位和高校外,科研单位和高校除在科研单位外A01G类外,在A01N农药、植物生长调价剂等类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提高河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来,经过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河北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农业相关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加。专利数量的增加为创新型农业大省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个人手中,而农业相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份额并不高。创新资源多、创新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占比仅为20%,说明河北省农业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体现。

2.建立专利申报质量导向管理机制

各级管理部门在大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规等相关知识教育普及的同时,建立了专利申请质量导向管理机制,即在制定专利补贴、申报、专利评估、专利成果奖励等相关政策时,应遵循“质量并重,质量优先”本原则,有效控制专利申报质量。同时,加强专利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专利机构和人员的实践行为,研究制定农业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进专利申请质量管理作为重要内容,指导提高专利申请质量的内部管理能力。

2.2.完善专利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各大涉农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开展多种方式的农业知识产权宣传培训;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力,开展专利信息检索分析服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或增设知识产权创新教育课程,大量全面系统掌握知识产权法规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2.完善专利产出激励措施

为了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河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制定了高水平论文的激励政策,体现在物质奖励和职称评定上。然而,专利、农作物品种等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不足。通过专利制度和品种权制度,科技人员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不高,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作用不大。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

2.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工业、大学、科研合作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也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河北省涉农企业众多,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河北省农业大学有百年历史,为工业、大学、科研合作创新提供了基础。通过农业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桥梁,促进农业相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企业资金改善科研条件,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使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