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即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法律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一种法律诊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案件代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案件过程中,是缩小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差距的法律职业培训方法。虽然我国法律学生教学模式中一直追求的“学院制”培养了大量的法律人才,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院制”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现象日益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发现,美国法律诊所不仅是一种法律教育方式,学生在接受法律诊所教育时也面临着与律师相同的问题:面对真实的当事人和复杂的案件,参与者需要团队合作、团队讨论和制定最佳解决方案,这种模式被大多数美国大学接受并使用。由于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正好满足了中国对法律学生能力的需求,因此也受到了中国法律教育的青睐。
我国法律教育现状
中国是一个深受大陆法律体系影响的国家。大陆法律体系以其深刻、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准确的概念教学为特点,为中国理论法律界和实践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问题。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作者从自己的理解开始,认为当前法律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能力低
我国法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法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普法教育转变。在此背景下,大学本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从书本中接触到的法律僵化固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当事人和案件。虽然本科阶段有毕业实习,但大部分毕业实习都是形式化的,甚至有些学生成为档案室的装订员,根本学不到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因此,法学生与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形成了法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2)职业认同感不强
大多数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会面临同样的就业问题。当学生真正开始工作时,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文件写作、谈判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学生会觉得本科学习的知识与法律事务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对比很容易造成很大的差距感。这种差距感会使刚毕业的学生感到沮丧,导致法律职业的热情也会下降,工作热情也不高。由此产生的专业认同感会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的法律职业生涯。
(3)缺乏社会责任感
由于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几乎没有机会与案件和当事人真正接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只是将他人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因此,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社会,从而体验法律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法律人才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捍卫未来法律的权威,如何真诚为当事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