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对中国法律的适用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法律诊所一直强调西方提倡的动手能力[1]。法律诊所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诊所教育中进行团队合作和讨论,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局面。同时,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与当事人的谈判技巧、文件写作等必要的法律专业技能,从而拓宽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都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此外,这种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角色,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推进教育模式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倡导“教学”的单方面传播,而忽视了“教学”与“学习”的互动。法律诊所强调“教学”与“学习”的互动。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学习和运用法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法律诊所“教学”和“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缓解了单一的评价方法――考试带来的紧张与相对关系。最后,诊所教育也将教师的教学重点从单一的知识教学转移到兼顾实践经验的教学。
(三)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
“水门”事件给美国社会带来了震惊,人们看到了美国律师道德的丧失,不亚于一场精神地震。1932年,埃利特·奇塔姆描述了一种教授道德规范的方法:律师、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被视为对司法公正负责的公共机构,将学生引入律师行业,并向他们介绍律师阻碍或促进人们期望社会变化的能力[2]。也就是说,只有当有真实的当事人和真实的案件时,学生才能以后被爱德蒙·卡恩称为“用户心理”来对待[2]。总之,法律诊所无疑是塑造职业道德的最佳载体。通过接触真实当事人,解决真实案件,学生可以无形中塑造职业道德,形成思维模式。大多数法律诊所都与法律援助相结合。在做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弱者来体验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次次无形的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为今后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