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财经论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

1.有限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已成为行为经济学家理论研究的前提之一。与“理性人”假设所强调的经济行为人都是“完全理性”,“完全利己”和“有完全的意志力”不同,“有限理性”人们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性认知能力不仅受到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还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影响。因此,经济行为人是“有限理性”,“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是的,经济演员的决策标准是追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佳决策。西蒙等人特别提到,信息对人们决策的影响并不完全。因为获取信息需要付出代价,而且通常无论成本有多高,都无法获得所有的信息。信息的不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因此也可以用来解释经济行为分析中的非理性行为、随机性行为甚至“不明智”行为。在“有限理性”在此前提下,行为经济学家甚至其他经济流派的学者在公共物品、社会福利和社会准则等主流经济学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为了保证个人选择的理性行为,主流经济学提出了完整性、传递性和反身性“公理”但这些都是对的“理性”判断标准本身是否合理?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直接来自日常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准确性和弹性。在现实研究中,凯恩斯、赫西曼等不太重视形式化演绎推理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在“常识”使用的意义“理性人”这个概念,他们往往根据不同的语境对个人行为做出贡献“经验上可信”就连弗里德曼也在方法论层面提到,我们不能一一做出理论假设“经验测试”。而所谓“经验检验”它仍然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社会普遍性的长期理解,甚至是道德层面的普遍认同。对于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这些“一般的理解和认同”或者“社会准则”或者说“常识”反映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人的行为上是不同的,然后对于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人的行为也是不同的。“理性”定义和判断“理性”标准也有偏差,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统一的。因此,“有限理性”显然要比“完全理性”更贴近现实。当然,这里不是要把的“理性人”假设完全否认,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围绕可形式化展示模型进行的。对于这类研究,个人的认知、动机等经验事实通常与分析结果无关,因此,“理性人”前提是帮助演绎推理。

2.选择框架

选择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学者们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研究方法来审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机制。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框架效应在不确定性的选择中很常见。坎尼曼和特沃尔斯基“治疗疾病的困境”实验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事实上,在积极的框架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A,在负面框架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B即使同一种治疗方案在不同的描述中实际上是相同的,积极的描述显然比消极的描述更有吸引力。人们经常面对过多的选择“选择困难症”。有这样一个实验,两位营销专家在超市设置了两个果酱展台,一个只展示了6种果酱供消费者选择,另一个展示了多达24种果酱。实验发现,24种果酱的展台确实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最终6种果酱的购买率更高。这表明,选择越多,决策就越困难,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放弃选择或寻找其他方法。锚定效应是指在某种模式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决策时受到信息的限制。当人们需要对某一事件进行定量估计时,他们会将某些特定值作为起始值,就像这些起始值一样“锚”也使人们的估计值落在某一区域。如果这些“锚”如果确定的方向是错误的或虚假的,则估计结果会产生偏差甚至歪曲。上述现象表明,当人们面对选择时,选择的方式和方法、外部环境因素等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积极的因素会帮助人们做出更有益的选择,而消极的因素会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理查德泰勒强调,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选择框架,以引导人们做出更有益的选择。有时只需要一个“温柔的推动”(Nudge),与强大的命令相比,这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但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做出设计师所期望的决定。

3.不确定性(系统偏差)

正常情况下的选择已经足够复杂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更难做出决定。坎尼曼和特沃尔斯基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以各种形式偏离经济理性状态下的标准范式,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存在系统偏差。小数定律是典型的系统偏差。大数定律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与小数定律相比,大数定理更为人们所熟知。该法律的前提是样本足够大。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是小样本,小样本的平均值不会遵循接近整体平均值的大数定律,而是有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容易受到小样本的过度影响,尤其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4.偏好常规理论认为偏好是提前存在和稳定的,而心理学家则认为偏好是建立起来的。坎内曼、特沃尔斯基、拉宾等行为经济学家研究了偏好的一些特征。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偏好是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设置和外部因素会影响偏好的形成,人们可以在选择苹果时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苹果。人们对事物的敏感性也在下降,这意味着收入或损失的边际效应在下降。然而,损失更受关注,人们对损失的估值通常高于等量收益。此外,如果有参考点,人们往往对行动的后果与参考点的相对差异敏感,但对行动的后果本身并不敏感。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选择的学科。正统经济学更多地研究人们在理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丰富了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方法。由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行为经济学更接近现实。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不是颠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是试图解释人们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和机制,帮助人们做出更有益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学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成功结合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仍相对分散,需要全面、系统的检验、改进和稳定。如何使理论更加合理,系统和科学更接近现实,是未来行为经济学发展的目标。行为经济学兴起于西方,在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滞后。目前,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对西方经济学家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评价和总结,而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差。虽然黄祖辉、胡豹、王丁丁、习凯元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我国学者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开阔视野,改变思维方式,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