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全面发展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了社会生产力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成功结合,实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1)解放生产力与解放人的结合。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们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体制下,一方面将企业置于行政部门的附属地位。企业生产数量、产品类型、价格、生产要素供应和生产成果的销售由政府计划部门和相关行政机关控制,企业不能独立经营,不能承担损益;另一方面,个人实际上处于行政部门的附属地位。个人作为工人,就业和工作由劳动人事机构安排,不能自由选择职业。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它阻碍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直接后果是造成了1959-193年的重大经济困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之所以选择在农村地区,是因为一方面,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旧制度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另一方面,由于其固有的制度劣势,农村地区无法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当时,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积极性对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实迫使人们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激励作用联产合同责任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生产力空前解放,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年均增长7.98%。在城市、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实行政府与企业的分离,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经营模式,利用经营合同、租赁、股份制等经营模式,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大幅缩小指令计划,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这一改革给企业的经营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解放了僵化的经营模式,确立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地位,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改革也解放了生产力。邓小平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消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放受约束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开辟道路。同时,一些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岗位责任制和各种竞争机制,最大的优势是确立人在产权、经营决策、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成为自身经济活动的主体,激发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民解放,突出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发展生产力与发展者的结合。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建立不是以革命的口号和鲜明的阶级性吸引人的。社会主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使人民生活得更好。邓小平在曲折坎坷的领导生涯中,特别是1978年复出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他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工作成败的价值判断标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大力开展农业合作运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过于集中,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倾向,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非常缓慢。到1978年,中国仍有1亿农民没有解决食品和衣服的问题。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唯一的途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合同责任制的实施,不仅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而且尊重了农民革命的第一精神,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流浪的困境,解决了农民多年来梦想的食品和衣服问题。
2.实现全面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并不是改革的最高目标。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所有的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们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也不例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基础。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三有利标准的最终立足点。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重视生产力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产力的主体——人的作用,他深刻指出:中国可以做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可以坚持,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国家可以长期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把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立足点。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宗旨,注重维护和提高改革中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提高人民的能力和素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之一,培养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四新人,努力提高和提高全国的科学文化素质。同志们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不仅要关注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真实需求,还要关注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即努力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党不仅重视事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