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财经论文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游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开始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发展注入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同时,对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压力、动力和活力。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综合支持、逐步推进政策,加快步伐,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教育体制。这为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总基调,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开始进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金融、信贷手段整合教育资金,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实施后勤社会化,实施教师就业制度,通过高校收费制度等一系列市场化措施推进教育改革。从制度上看,改革主要指向以下领域:改变政府办学模式,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制度;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育委员会与中央商务部门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自主办学制度。


从1993年到1998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事实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已经渗透到1985年颁布的《决定》中,但进展并不明显。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发布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1994年、1995年、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分别在上海、南昌、北戴河举办了三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会议认真总结了改革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1998年1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李兰青发表讲话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会议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截至1998年底,全国650所高校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不同形式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长期存在的“分块”、重复设置、自我封闭和单一服务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也促进了办学水平和效率的提高[4]。


二是办学制度改革。《决定》颁布后,我国办学制度开始打破国家单一办学制度,向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办学制度转变。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颁布后,这一办学制度的探索步伐加快。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要求,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办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延伸到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截至1998年,我国社会力量组织的教育机构近4万所,见表1。


三是教育投资制度改革。现阶段,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教育投资制度进一步完善,以立法形式建立,确保教育资金逐年增长。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2949.06亿元,比去年的2531.73亿元增长16.48%。其中,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中小学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等)为2032.45亿元,比去年的1862.54亿元增长9.12%[5]。


四是教育法制化。现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管理。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确立了公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提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强调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全面实施法制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上一篇:合作经济实践基地建设任务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