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理干预措施
1.1护士根据儿童年龄和生理特点的技术操作要求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标准化的穿刺技术,认真操作,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避免进一步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等。给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护士微笑,积极接触儿童,蹲下亲切呼唤儿童,处理父母与护士的关系,获得儿童与父母的合作,争取一针见血。选择手背或脚背静脉,多与儿童沟通,获得信任和合作,指导儿童掌握输液预防措施,做好自我护理。输液后,应迅速拔出针,沿血管方向按棉签,直至无出血点。
1.2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根据儿童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儿童静脉血管的厚度、弹性和位置,尽量选择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的弹性、直、粗、血管,避免炎症、疤痕、硬结、皮肤病或血液运输差(如脚背、内踝等)。穿刺。2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选择头皮静脉、颞浅静脉和前中静脉,尽量避免眼眶静脉、眼睛和耳后静脉。2岁以上儿童可选择肢端静脉,避免关节活动。静脉输液应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或头皮钢针,头皮针一般选择4.5~5.5型号,住院儿童尽量使用留置针。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缓输液速度,降低压力,严格避免渗漏和渗漏。
1.3妥善固定
头皮钢针应妥善固定,常规作为“S“类型固定,反折环尽可能小,固定胶带的数量应根据情况确定,在减少固定胶带的情况下,起到固定保护钢针的作用。门诊输液可以用小夹板固定在儿童手脚的功能位置,防止儿童因活动过度而脱落,导致外渗。
1.4注射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钢针输液外渗是留置针的两倍。因此,在化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物中,使用留置针可以减轻外渗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的疼痛和不良反应。输液时,药物滴注速度控制在20~40gtt/min,婴幼儿保持15~20gt/min,可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的刺激性药物泄漏。
1.5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
钢针固定后,必须暴露穿刺部位和四肢末端,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和渗漏,周围循环也是观察的重点。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通常每15~20分钟检查一次,指导父母正确照顾静脉,警惕长期哭泣的儿童,观察是否由液体渗漏引起。输注化疗药物或刺激性特殊药物时,应在输液卡上做明显标记,加强观察。发现肿胀、渗出等,应立即拔出针头,及时更换针头和输液部位,给予局部或全身症状治疗。留置针保护膜平均每48小时更换一次,留置针一般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
1.6进行正确的拔针教育
输液后,拧紧调节器,取下胶带。拔针时,护士在拔针时与患者沟通,迅速拔针。当针尖即将离开皮肤时,他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以上,直至不出血。拔针后,他需要按3~5分钟,不要在压力处来回揉搓,用拇指沿着血管按压针眼和针眼上方2厘米,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抬起手臂,增加静脉回流,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充血和再次输液泄漏。
1.7提高孩子家长的防患意识
输液前应说明儿童家长的注意事项,特别是高危药物应及时说明,保护针头,避免针头位置移动,发现儿童有不适应反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防止不良反应。
2.输液外渗处理措施
输液渗出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或停止输液,并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轻度肿胀处理:温度控制在50℃以内,注意观察皮肤状况。如果出现大面积肿胀伴疼痛(中度),沿血管出现索状红线,可湿敷25%~50%硫酸镁或75%~90%酒精。严重肿胀,如果出现水泡或组织坏死,立即封闭药物,外敷药物对症治疗。
2.1抗肿瘤药物等外渗应采用冷敷,减少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如果药物外渗面积大,可以抽回药液,减少渗出。采用局部制动,抬高患肢,湿敷硫酸镁50%。严重者可配合理疗,临床恢复效果好。
2.2化疗、高渗、升压药物外渗处理:一旦出现外渗现象,立即封闭治疗,并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总之,儿童静脉穿刺比成人更困难,临床输液容易渗出,针对现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轻儿童疼痛,护士应提高责任感,熟练操作,加强护理沟通,合理使用血管,提高护理质量,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大大降低静脉输液渗出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