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医学院校应增设医患沟通学相关课程

医患之间的同理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免疫系统,实现更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而且可以使医生获得更高的专业成就感和满足感。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的同理心能力较低,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同理心能力培训策略,提高学生的同理心能力,对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塑造具有道德和艺术双重美德的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院校和实习单位要重视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目前,随着医患关系的转变,国内外医学教育呈现出“去共情化”的趋势8。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医学课程体系摒弃了共情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呈下降趋势9。本研究证实,需要重视医学生的同理心能力。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精湛的医学技术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能力,同理心能力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同理心有助于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培养关爱、尊重、理解患者,学会同理心,提高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的同理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防止医患冲突,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9。因此,医学院校应认识到,为了缓解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趋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同理心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同理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阶段,相关实习单位应在培训计划中设置医学生同理心能力的培养,并在考试范围内反映沟通能力等人文实践能力。

2.理论课程应增加共情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医学生同理心能力的最基本途径。医学院校应重视临床医学本科生同理心能力的培养,将同理心相关知识纳入医学人文课程,增加课程时间,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增加同理心能力的考核。在理论知识解释过程中,可引入案例分析,解释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患者同理心的真实案例;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心理剧等;在其他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能力,如动物实验课、解剖课,教学生尊重实验动物,不造成过度伤害,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生活的尊重;在医学人文课程评价中,医学生同理心能力也应纳入评价范围,评价内容应多样化,评价形式应灵活,不限于试卷。

3.创新共情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实习生的同理心能力,不仅要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方法,开展体验式教学。外国学者对同理心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创造一个真实的医疗环境,使医生能够从患者的角度体验患者在疼痛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过程,从而对患者产生同情心。例如,模拟游戏、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法是通过游戏交换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角色,让医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了解病人的情绪,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主动关心病人,了解病人。薛俊林10等学者利用巴林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65名护理学生进行了同理心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干预后,护理学生的同理心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李丽红11等学者干预了2011年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专业86名学生的角色扮演。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同理心得分高于对照组。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同理心能力的培养中,医学院校不仅要注重教授同理心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创新同理心能力的培养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同理心能力。

4.培养专业教师

同理心刚刚扩展到中国医学人文领域,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学生本身,同理心的定义、内涵、机制、影响、培训策略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在同理心知识普及的早期阶段,同理心能力培训阶段,专业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医学院校现有的医学人文教师大多是哲学、伦理学、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缺乏医学知识,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导致人文与医学的分离。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任务繁重,对同理心等人文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医学院校应引进医学人文课程专业教师,鼓励临床一线工作者参与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分析学生基础课程的真实案例,倡导人文、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教师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培养专业医学人文教师。临床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同理心的应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能力,对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进行医学人文指导,鼓励学生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与患者沟通。

5.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学习理论知识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同理心相关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将同理心知识内化为同理心能力,加深学生对同理心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同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社区免费门诊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能力,锻炼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只有深入临床一线,接触患者,观察患者,了解患者,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与患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产生共鸣。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耐心倾诉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的痛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动作范围尽可能小,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告知诊断和治疗计划和用药计划,详细解释困惑,减少担忧;了解病人家属的担忧,增加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生的信任;从病人家属的角度,了解病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尽可能选择经济负担小、疗效相当的治疗方案。此外,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老师对患者的同理心行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检查自己,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6.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共情能力

在绝大多数医患沟通中,患者并没有通过语言直接向医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一些非语言的方式间接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当医生得到同理心的机会并回应病人时,他们有时会使用非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医生不仅要用正确的语言交流,学会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眼神交流和身体动作的变化,还要学会用非语言交流来回应患者的同理心需求。医学院校应增设医患沟通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实习单位还应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并邀请专家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讲座。实习生要注意培养医患沟通能力,不仅要培养语言沟通能力,还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学会观察教师与患者的沟通,积极承担一些知情同意的任务,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综上所述,同理心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改善医患之间的严重物化关系,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和专业成就感。因此,医学院校和实习单位应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同理心能力的培养,加强同理心能力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培训,培养若干具有医疗技能和“温度”的健康守护后备部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