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纳行业人才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1.成立校本教材编辑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以知识、能力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医疗机构仪器化和先进程度,项目和选定的检测方法差距较大。虽然现有教材相对优秀,但大多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涉及面广,不适合我院教学。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县、乡、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仪器,但先进程度不高,很多项目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在中央财政支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支持下,我们以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导,吸收了部分省、市、县医院一线行业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建议下,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了模式,打破传统教材编写中过度的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参照第三版《国家临床检查操作规程》,结合我国医学临床实验室常见的主要检验项目,将基础知识与技术和疾病诊断标准相结合,实现教材编写的项目化、任务化,尽可能满足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校本特色教材编写原则的教学要求。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借鉴行业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除了引用一些已出版的教科书和在线资源外,我们还专注于利用临床部门的优势,收集大量典型的形式图片和临床疾病病例等一线数据,丰富这套教科书,以增加学生的情感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2.设立行业专家工作室,从行业专家中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特别是我校优秀毕业生,建立行业专家工作室,制定行业专家工作室工作制度,每年定期开展行业专家进校园的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他们来学校开展各种讲座。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以灿烂的成长过程激励学生,以人格魅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2.完善校内外实验培训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实习培训模式
2.1.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医学检验技术课程非常实用,实验课时超过总课时的50%。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内实验和培训设施的数量仍然不足。在各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寄生虫学实验室、卫生理化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新建了血液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原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并在各专业实验室安装了教学多媒体系统,极大地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丰富了教学手段。
2.2.建立医学检验模拟培训中心简单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缺乏检验的整体意识,使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存在差距。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实验室的工作。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适当补充一些先进或必要的设备,引用医院实验室规划设计方案,由医院指导建设校园医学检验模拟培训中心,开展实习前技能培训和综合培训,尽可能实现专业教学和专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3.选择和扩大校外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需求,选择现有实习基地,适当增加县级医院实习基地,扩大省外实习点,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根据合作建设协议,根据校外培训基地的个体差异,根据实习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补偿教学计划,学院或培训基地安排行业专家进行教学。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运作“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共育,教学效果共评”机制。通过多项措施,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实施多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展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收集、制备和整理,将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电子教案、复习题、模拟试卷、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视频等资源建立成专业课程网络资源数据库,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提高。尝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课程指导和交流,实现校内校外研究指导和培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3.2.面对当今高职学生,传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观察和学习各种适合高职学生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通过实验室改造,安装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建设显微数字互动实验室,使形式学教学更加丰富、生动、直观。逐步稀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区别,促进具有典型高职特色的教学、学习、教学、学习、综合情景教学方法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4建成德技双馨“双师”教学团队
依托学院《教师进修条例》、《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培训实施办法》、《专业领导和骨干教师培训对象选拔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等制度规定,创造条件,落实相关制度要求,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双师”资格。培养企业精英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专业领导者,提高规划专业长远发展的能力。适当安排兼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段灵活教学,解决工作与教学之间的矛盾。通过教师与企业人员的角色互换、互补互助,加强校内外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不断丰富,形成德技双重的“双师”教学团队。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考核体系
摒弃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为辅的传统成绩评价体系,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1)规定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技能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必须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理论考试,鼓励学生注意技能学习(2)调整成绩评价方法,将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分比例的70%降至40%,技能考核权重为30%。此外,还将细化平时总评分的30%,对出勤、上课态度、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有效抑制了部分学生的懒惰、不认真或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等不良行为。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督和评价。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它能有效避免单次评价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使其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合理,因此也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