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医学检验的临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实际应用脱轨,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加强案例教学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与实际检验脱轨
医学检查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有利的依据。只有医生合理掌握患者的病情,才能更好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临床检查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他们只能通过教学案例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所以在判断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器时,医生需要对可疑数据进行显微镜检查,而检查专业的学生过于依赖专业仪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检查风险。在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但对实验部分缺乏有效的重视,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医学临床检查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正常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不仅要满足教学要求,还要满足最新的现代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需要预览相关的学习内容,提高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案例教学实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认真设计案例教学的关键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充分总结知识点,加强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例如,在贫血案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能帮助学生区分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病例的病史和身体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案例。由于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通过讨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最终形成正确的诊断结果。其次,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总结和拓展讨论结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终掌握贫血的临床检查。可见,合理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2]。
(2)在选修课中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对教学要求较高,教学时间较长。但由于教学要求的限制,案例教学在正常教学中难以全面开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学院逐步开展选修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选修课的实施中,教师可以扩大教学内容,分析常见的临床试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贫血症状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能对贫血的一般症状、实验室检查、类似疾病的识别和诊断进行理论教学,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在选修课上,教师可以继续收集信息,扩大贫血知识的教学范围,将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针对贫血,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贫血患者血小板含量和骨髓症状的变化。可见,选修课中行案例教学是对正常课堂的拓展和补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结语
在医学实验室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缺乏有效性,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缺乏了解,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低,与实际临床试验脱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能够合理选择案例,在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希望教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