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探究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患者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患者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该院治疗的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患者共10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详细记录患者治疗结果;观察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主要包括疼痛、走路、跑步、工作等能力,此外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为92.45%,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69.81%,两组患者之间总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稳定性、走路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活动范围、放射学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进行自主运动,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关节之一,需要承受全身的重力,在日常事或与运动中容易发生骨折等危险情况,多见于运动的青年以及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中:踝关节骨折也逐渐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疾病。多数的踝关节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患者在患病后常伴随着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骨骼会呈现内翻或外翻的情况,患者行动严重受限,影响其正常生活与生命健康。因此,寻找合适的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段成为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该文中,该研究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该院治疗的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患者共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治疗的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患者共106例,其中男性患者共60例,女性患者共46例,患者年龄在2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13.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53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共22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14.3)岁;观察组患者共5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29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1~80岁,平均年龄为(48.7±1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患者入院后,首先将骨折患肢抬高,通过牵引将患处复位,复位完成后,利用石膏进行托外固定。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患者入院后采首先将患者患肢进行牵引复位,而后石膏外固定,代患者患肢消肿后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顺序为外、后、内踝;若患者为内踝骨折,在切口时应避免伤及大隐静脉,需将关节囊切开以确保正确复位并用可吸收螺钉固定;若患者为后踝骨折,复位后在踝骨前后采用松骨质螺钉加压固定;若患者为外踝骨折,需在患者腓骨后做切口,在操作过程中注重保护患者腓浅神经,利用胫腓骨远端钢板对患处进行有效固定;若患者为双踝骨折,首先选择复位外踝,并用空心螺钉固定。复位固定后按照缝合顺序依次缝合切口。由于踝关节皮肤软组织较脆弱,在手术过程中操作应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局部皮瓣坏死或血供不佳;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及抗凝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患者接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采用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进行评价;通过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量表改良标准判定两组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此外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为92.45%,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69.81%,两组患者之间总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恢复情况.主要包括踝关节稳定性,行走、跑步、工作等各方面能力,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稳定性、走路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活动范围、放射学结果等各项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存在关节僵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9%;观察组患者中1例为切口感染,1例患者固定螺丝松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P<0.05)。

3讨论

    由于踝关节在人体中的特殊位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承受较大压力,而当有外界作用时缓冲力较小,因此一般的踝关节骨折都较为严重。目前在医学上对于复位的顺序存在一定争议,在一些研究中指出,在治疗患者踝关节应先行复位,而后将患者外踝固定后,后踝可以在韧带的牵引下复位;这一治疗思路提醒,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患者踝关节恢复原有的正常结构,因而要求手术人员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法,该方法有多种优点,首先手术野开阔,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可以精准的解剖患者需复位的骨骼位置并实施固定操作,同时可以对骨折周围的软组织进行修复,有效的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在该文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为92.45%,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69.81%,两组患者之间总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汪俊武等人的研究中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7.8%,观察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93.3%,与该研究中的结论相似,这一结果表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效果明显;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行走、跑步、工作等各方面能力,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稳定性、走路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活动范圍、放射学结果等各项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在张少峰等人的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关节稳定性、走路、跑步、工作以及放射性结果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该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这些结果表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且关节功能可以基本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进行自主运动,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志锋.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7,(28):143-144.

[2]陈伟珑.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7,(16):232-234.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