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开设分析化学课程。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王淑梅编辑的分析化学第一册和第二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小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和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现状
在我校2017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学习基础化学,没有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很多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转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大。此外,化学分析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很多数学公式,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有些公式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六个实验项目与药学专业一致,与临床检验关系不密切,专业相关性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此外,由于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验证实验,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实验所需的试剂由实验老师准备,供学生使用。学生参与的实验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的实际体验也不好。
三、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课程的讨论
(1)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课时
分析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习后续专业课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小时,实验教学为26小时。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论教学课时和实验教学课时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课时限制,要么只能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么只能教学生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内容[4],而不能扩展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章节。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体现医学检验过程中分析化学的重要性[5],提高教学效果。
(2)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的讨论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属于第一临床医学院,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由药学院承担,课程不太符合实际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前,教师应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负责人充分沟通,优化教学体系,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滴定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色谱法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是针对药学专业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它们没有针对性,应该重新选择。
(3)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讨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应尽可能与临床医学检验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中,应更新实验项目,减少滴定实验项目的学时,增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学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谱法相应章节的实验。如果学时紧张,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间接增加学时[6]。此外,还应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使学生能够独立准备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试剂。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应分组。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1)结合实际,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教师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和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7]。案例教学方法可应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例如“人体血清钙指标的测定”引入配位滴定法课堂教学[8],围绕配位滴定法“能否测量人体血清钙”,“为什么能测量?”和“怎么测?”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掌握滴定位理论知识,感受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和分析化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实验
每章理论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览,写好预览报告。老师应该在实验课开始前检查一下。在实验课上,老师只需简单讲解实验内容,强调关键步骤,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让学生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3)增加实验考核
现有的实验课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考勤、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计算分数,这种评价不能真正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内容和技能,也导致一些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因此,应在所有实验课后增加实验评价,让学生在平时的实验中感受到压力,压力为动力,主动向老师提问,主动掌握实验技能。
五结语
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符合我国医学检验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