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选取100例住院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都知道这项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8(40.5)±3.6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7(42).6±3.1岁。2组患者一般数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管理措施:(1)完善和规范抗生素用药制度。通过组织讲座,引导各部门医务人员参与学习,有效落实国家抗生素管理制度。结合患者病情和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开具抗生素处方,确保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用量超过权限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经批准后方可用药。(2)积累丰富的用药经验。临床药师应具有多种工作资格和丰富的经验,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纠正对抗生素的错误认知。医院定期向各科室医务人员讲解抗生素知识,如:使用规范、用药安全、不良反应等。使各部门医务人员掌握用药要求和配置方法,了解特殊抗生素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常见不良反应可自行对症治疗,掌握用药配伍禁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抗生素管理。临床医生全程参与患者的治疗和用药管理,及时监督患者日常使用抗生素,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用药后的临床反应,及时记录和分析不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病情,通过血液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式,与患者责任医生共同选择合理的抗生素类型,观察用药后的不良情况,引导患者及时复查,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抗生素药学干预管理:临床药师定期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时与患者沟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程度,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基础教育和护理检查,严格按照临床药学指导使用抗生素,定期检查用药情况,及时记录,彻底根除遗留问题。
1.3观察指标
4统计记录了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等。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恶心呕吐、过敏等症状。根据我院自制问卷统计,2组患者满意度得分100份,实际回收问卷100份,问卷满分100分,得分高表示患者满意度高。1.4统计方法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数据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用药不合理的比较
观察组无用药不合理对照组用药不合理4例(8.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4.167,P<0.05)。
2.2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5.005,P<0.05)。
2.3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2.4±4.1分,按组满意度评分为(79.5)±5.7)分,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
3讨论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等微生物产生的抗病原体,是干扰生命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自1943年以来,抗生素种类已达数千种5。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应用的新型抗生素种类也更多地应用于疾病治疗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越来越多,临床疗效受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越来越重要。药物干预是规范医生处方的监测和管理方法。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临床诊疗指南》等有关文件,干预长期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分析处方的安全性和适用性6。及时发现抗生素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问题,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为患者调整抗生素用药方案。结果表明,观察组无用药不合理,对照组用药不合理4例(8.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关7。可以看出,通过药师的药物干预指导和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提高临床监督水平,使抗生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和出院。综上所述,对抗生素临床应用采取药学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药物应用的合理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