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来自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民族风格鲜明的音乐体系,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中国民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
1、历史悠久,体裁丰富,歌舞性强
中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早期的劳动号码,曲调短,节奏简单,主要以喊叫和喊叫的形式。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九韶》等节奏复杂的乐舞。在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随着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民歌逐渐分化,形成了民间民歌和宫廷民歌。特别是在汉代封建社会时期,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我国民歌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此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我国民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歌”“清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在唐代设立了专业的声乐教育机构梨园,还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民歌作品,如竹枝歌、吴歌、木兰辞、茉莉花等。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民歌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族音乐和民歌的发展。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民族声乐教研室后,上海、中央等音乐学院也成立了民族声乐系。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家,还创作了《十五月》、《乌苏里船歌》、《小白杨》等流行声乐作品,使民族声乐在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理论和声乐演唱技巧上形成了科学完善的音乐体系。
中国民歌体裁极为丰富,可分为劳动号、小曲、山歌、儿歌等。根据地域不同,可分为:东北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新疆民歌等。根据民族不同,可分为:汉族民歌、朝鲜民歌、蒙古民歌、哈萨克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中国古代民歌的表演形式大多是“歌”“诗”“舞”三者结合在一起。如《乐记》记载:“诗歌,言其志也。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都属于心。”在现代,由于民族声乐体系的完善,其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在现代,“歌伴舞”或者民歌在大型文艺表演中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二是材料广泛,即兴性强,传播性强
由于中国民歌的曲调和歌词的创作,其材料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地区的民歌大多以几种简单的曲调为旋律基础,大多没有固定的歌词,歌词是人们随时即兴创作的。你想唱什么,你想唱什么。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曲调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民歌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化。例如:茉莉花、绣花袋、阿诗玛等民歌变体作品遍布全国。由于民歌作品主要以民间为基础,其内容接近生活,主题鲜明,感情真诚,易于理解,传播面积广,速度快,流行性强。例如,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其歌剧《图兰朵》中,可见中国民歌的广泛传播。第三,时代和社会功能强。
民歌创作的源泉是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旋律、歌词和歌唱形式都非常接近生活,所以它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性。在原始社会时期,民歌的产生主要是人们集体劳动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反映人们的生产和劳动过程;二是反映人们与自然斗争的过程。据《礼记》报道·据《郊区特征》记载,在《蜡辞》中间“蜡祭”使用的歌词有:“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不作,草木归其泽泽泽。”。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条件的渴望。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民歌制度也产生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一方面,它是基于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思想和情感,其作品主要描述了奴隶的生产和生活,揭示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它被奴隶主和其他统治阶级所控制,成为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意志,巩固他们的奴隶统治权力的一种手段。并使用它来满足他们自己的享受要求。例如,《易经》·萃取记载:有孚不终,是乱,是萃取。苦号,一握为笑,不老套,往,不怪自己!它反映了奴隶被严格控制,没有人身自由的生活场景。
封建社会时期,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加剧。民间民歌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仅仅局限于奴隶制民歌,而是在揭露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反抗和斗争。例如:元朝在江西,福建民歌的歌词:“官员们欢天喜地,百姓却哭天哭地。官员们黑漆皮的灯笼,奉使来时添了一重重。”。这首歌非常透彻地描绘了劳动人民黑暗的生活场景。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战争增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这一时期的民歌大多展示了劳动人民反对内战和民族压迫的抗日作品。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调性歌曲在民间流传。如:小牛、五调、孟姜女、凤阳花鼓。反映抗日主题的作品包括《王老五》、《游击队歌》等优秀作品。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新中国民歌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中国民歌艺术不仅在作品中,而且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吴燕泽、李双江、郭松、阎维文、彭丽媛等歌手出现。在作品中,如《赞美》、《桃花盛开的地方》、《乌苏里船歌》、《十五月》等。
民歌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仪功能和祭祀功能上。民歌的礼仪功能贯穿于人生的四个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例如,中国傣族人在婴儿出生时必须唱《接子歌》。广西壮族人18岁时要在山顶上唱《18岁之歌》,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有成年人的权利。婚礼是各族人民非常重视的终身大事,有些民族有更专门的歌曲和规定。比如生活在云南的普米族婚礼,男方去女方家迎亲时要唱《迎亲调》,新娘离家前要唱《上马调》,收到新郎家时,主婚人要唱《关门调》和《开门调》。葬礼上,中国各民族都有唱丧歌的习俗,包括丧歌可以唱亡人、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民歌的祭祀功能主要是一些民族用来祭祖、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创新、传播和发展,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是反映中国人类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