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又称造型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有时还包括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形式。
研究和探讨艺术的审美特征,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考。
具体来说,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造型性
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审美特征是其主题的应有意义。所谓的造型是指艺术家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欣赏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例如,绘画是用线条和颜色在二次空间中塑造形象;书法是用墨水、布白色、结构来创造才华,呈现精神魅力;雕塑用土壤、木石等在三个空间创造真实的物质艺术形象。
造型艺术的共同特点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基本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非常注重观察生活,善于把握人物或事物的典型外部特征,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例如,中国著名画家任伯年在清末擅长肖像画。据说他10岁的时候,有一次独自在家,恰逢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客人坐了一会儿,站起来告别。他用笔在一张纸上画客人的样子。当他父亲回家看到这幅画时,他立刻认出了来访者。
当然,造型不仅意味着相似,还意味着形神兼备,移形生动。比如罗中立的油画《爸爸》通过感人的外在形象表现出丰富动人的内在情感。
二,静态性
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它的静态性。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这种静态是静态的,通过瞬间的形象动作,静态显动。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态的东西,所以艺术作品要反映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即在动态和静态的交叉点,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瞬间形象,并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它。因此,如何选择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时刻已成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例如,西汉著名将军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组雕刻之一,马踏匈奴,紧紧抓住马踏匈奴的时刻,表现出历史主题,以强大、昂首挺进的战马象征胜利者,与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领导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永恒的正义主题。另一个例子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它也成为了一部静寓动的经典,被称为永恒的微笑。
三,表现性
诚然,造型艺术是一种再现性的空间艺术,其再现性应该成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然而,与再现相比,表达更重要,即虽然艺术作品是造型艺术,但它应该表达形象的内在意义、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兴趣、概念等,因此表达是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在古典美学理论中,中国注重画如人、书如人、生动写意、艺术理论也强调表达,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艺术作品高于任何未经精神渗透的自然产品。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和意识来描绘的,所以这样的精神作品高于原来的自然风光。法国雕刻大师罗单更清楚地指出: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是美丽的。。。因为性格是外在的真实,内在的真实,即人的脸、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灵魂、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具有表现性审美特征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荷兰画家范·高的静物画《向日葵》以浅蓝色背景与黄花相映成趣,以丰富的黄色色调突出欢快的色调,寄托着饱经人间苦难的画家对生活的热爱;法国画家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用神秘的土黄色调展现了画家本人及其沮丧的内心世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风竹画》也展现了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正如他的题画诗所说:衙门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的苦声。曹州县的一些官员总是关心爱情。
由此可见,表现性也是艺术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