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黄河合唱》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

《黄河合唱》是中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音乐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合唱的首选。因此,全面、正确的解读和欣赏这首合唱对中国合唱艺术至关重要。

1、黄河合唱创作的时代背景。

《黄河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它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吴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它很快在全国各地演唱,成为抗日歌曲的主题和《纽约时报》的最强烈声音。

作者光未然(张光年),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主编。作者冼星海,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一个贫穷的船工家庭。我在中学开始学小提琴。21岁时,我进入北京艺术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23岁时,我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参加了南方社会。24岁时,我去法国勤工俭学。26岁时,他被巴黎音乐院录取,并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作品。30岁时,他回到中国,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战歌》、《茫茫西伯利亚》、《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夜半歌》、《拉犁歌》等救亡歌曲。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参加了救亡歌唱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并创作了《游击军》、《去太行山》、《做棉衣》等救亡歌》。1938年冬天,他受到勇敢艺术的邀请,前往延安担任勇敢艺术音乐系主任,创作了《军民进行曲》、《制作合唱》、《九一八合唱》、《牺牲联盟合唱》等。1939年,他创作并完成了《黄河合唱》。1940年,他因病前往前苏联治疗,并创作了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1945年,他死于莫斯科,享年40岁。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人民音乐家的荣誉称号。

1937年,张光年认识了冼星海,并与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合作,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歌唱运动。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张光年带领三支抗敌演戏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东渡黄河,亲临黄河险滩急流,见证了黄河船夫与风浪搏斗的场景,聆听了船夫高亢、长久、深沉、强大的号码。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创作《黄河合唱》的歌词,并很快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朗诵了歌词。冼星海非常兴奋。他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所有作品。

二、黄河合唱的艺术成就。

《黄河合唱》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无限的伟大精神和力量,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一个民族,没有激动人心的精神和高尚的性格,就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民族的森林。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丰富了民族精神。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进入国家教育的整个过程,进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由此可见,黄河合唱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艺术成就方面,黄河合唱也是一种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平的合唱,在西方被称为康塔塔。它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和朗诵。西安星海实现了中西结合、水乳融合,也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黄河合唱成为音乐经典。

正因为如此,改编自《黄河合唱》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段承宗、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表演中遍布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荣耀和骄傲。

好吧,伟大的黄河合唱!

好吧,伟大的黄河!

好吧,伟大的中华民族!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