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是声乐训练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也是西方美声唱法科学发声方法和声音训练方法的成功经验。多年来,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声乐训练和声乐教学中。
所谓视唱练耳,是指在钢琴伴奏下,歌手边看音乐边唱歌的训练过程。钢琴伴奏者可以是专门的钢琴家、钢琴老师或声乐老师;歌手是演员或学生。
视唱练耳是一门声乐能力培训课程,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范畴。因此,在我国各高校声乐专业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中,视唱练耳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特别关注,应更加重视。
为了便于理解视唱练耳课程的真正内涵和艺术功能,本文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视觉、唱歌和练耳。下面分别讨论。
一.“视”
所谓视觉,就是看、读、唱。众所周知,乐谱是声乐的设计图纸,是歌唱的模式和基础。基础和前提。如果你不知道乐谱,你就不能建造声乐——唱歌。
盲人之所以会唱歌,是因为听乐谱在心里形成的心谱。他们也以乐谱为准则和支撑,而不是随意唱歌。
一种是五线谱,简称线谱,在世界各国都很常见。它标记了光谱号、调号、音符、休息符等符号,并记录在由五条平行横线和上下线组成的普通表格上,以表示音乐的进行。五线谱是意大利音乐家圭多在11世纪发明的。起初,只有四行,被称为四线谱。后来,有些人把它们添加到六线谱中。七线谱被唱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五线谱是最科学的。它是最适用的,所以它是在16世纪固定的,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另一种是简谱,也是欧洲人发明的,最初形成于16世纪。到17世纪,法国苏埃蒂和卢梭逐渐完成了加工。19世纪初,日本传到中国后,中国人对其进行了改造,成为中国常用的记谱法。它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分别表示音乐的七声do.re.mi.fa.sol.la.si(或ti)。
第三种是工尺(che)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记谱法,产生于隋唐时期,分别记七次。这种谱法现在不常用,只有在阅读中国古代乐谱时才能起到意识的作用。
一方面,视觉所包含的识别谱的能力包括快速、准确、熟悉和全面的阅读谱;另一方面,它还包括意识——记住心中的乐谱。作为歌唱艺术的基本技能,视觉乐谱的能力不是一天的工作。一夜之间,需要循序渐进。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它才能工作。
二.“唱”
唱歌,即唱歌,主要包括发声能力等。它是将纸上的乐谱转化为真正声乐艺术的艺术创作项目。这是视唱练耳的核心和主题,也就是说,视觉和练耳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唱歌。不唱歌不叫声乐。眼睛的视觉和耳朵的听觉不能取代嘴里的唱歌。
视听练耳的唱主要是训练歌唱能力,最重要的是发声能力。其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掌握唱名法。所谓唱名,是指唱旋律时,为了方便发音和区分音级,用拉丁语的七个字代表自然音级:do.re.mi.fa.sol.la.si(或ti)。唱名法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唱名法,即按照C大调的规则,将五线谱上的每一行。之间的名字用do.re.mi.fa.sol.la.si(或ti)固定。另一种是第一种唱名法,也叫可动唱名法。流动唱名法,即do.re.mi.fa.sol.la.si(或ti)。
二是掌握发音的发音方法。发音,又称发音。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唱歌和发音的第一个声音。它直接决定了声乐演唱的成败、音高、速度、力度,甚至音质、音色、音量等,都与发音密切相关。发音分为软发音、硬发音和慢发音。
3.练耳
练习耳朵是对听力能力的训练。作为一种声音艺术的声乐,它不仅以声音为载体,还以歌手自身的听力能力导航声音,即随时判断和识别。调整,使其准确。
许多有经验的声乐家都知道,良好的耳音是唱歌必不可少的功夫。良好的耳朵往往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
听音训练常用的方法是听音乐或听音乐,以训练练习者的听音能力和记音能力。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课需要视、唱、练耳三位一体。综合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