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艺术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情感体验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戏剧演员创造角色的主要手段。
所谓情感体验,是指演员设身处地体验和感受所扮演的角色的思想和感受,并将其作为塑造角色形象和表达内心动作(心理动作)的基础。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和主要特征的表演被称为体验派。中国戏剧、电影、电视剧的表演艺术总体趋势是体验派。
这是因为:第一,体验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的核心和标志;第二,中国戏剧和影视表演受到斯氏体系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戏剧和影视斯氏体系的中国学派。
然而,如果你仔细调查,你会发现情感体验不是斯氏的发明。它以前就存在过,但斯氏将其提高到系统、理论和完整的高度。
英国著名演员欧文(1838-1905)首先提出了戏剧表演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针对当时法国著名演员科格兰(1841-0905)提出的表演派理论,他提出了自己的情感表演理论:以体验人物的情感为准备,允许自然敏感和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的作用,在表演结束后整理舞台上情感兴奋时采用的艺术技巧,形成积累。(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第605页,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版。
站在欧文一边,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说:我相信每个伟大的演员都应该被他的情绪所感动;他不仅要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这种情绪,还要在背诵台词时感受到这种情绪,每次他扮演这个角色(无论是一次还是一千次),他都必须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的程度也取决于他被感动的程度。(记忆、轶事、感觉)萨尔维尼激烈批评科格兰的表现派理论,并明确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体验派理论。然而,他提出的体验派理论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并没有达到透彻、详细和系统的程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实际上不能告诉读者我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
尽管如此,体验派的表演理论已经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个主要的学校,其深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也是众所周知的。当时,在英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莎士比亚著名的电视剧《奥赛罗》中,一名年轻的军官开枪杀死了扮演坏人埃古的演员,然后开枪自杀。所有的演员和观众都对此感到惊讶,共同投资埋葬这两名死者,并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和最伟大的观众被埋葬在这里。之所以被称为伟大,是因为演员和观众已经达到了无私的最高情感水平。
在俄罗斯和前苏联之交的著名演员和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的基础上,他们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发展,正式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体验派表演体系。1909年6月,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我的系统,公开展示了斯氏体系的旗帜。1910年,他开始全面系统地思考系统,并在实践中将由他创办和领导的莫斯科剧院纳入系统轨道。不久,他发表了《我的艺术生活》、《演员的自我修养》等重要理论作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系统的内容。系统分为三个部分:①演员创作时的内在体验;②舞台体现;③创造角色。从前苏联戏剧家阿波波夫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确切定义是: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新体现形象的完整性(表演的艺术)。可以看出,体系不仅基于体验派理论,还吸收了表现派的理论精髓,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大格局。斯氏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传入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向苏联学习的一面倒,斯氏体系在中国掀起了学习高潮。戏剧界对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斯氏体系成为中国戏剧和影视表演的主流,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