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黄梅采茶歌曲繁荣

嘉宾:周卓街桂靖雷桂也丹翟乔松董成钢吴红军魏孟良周洪年黄东风。

在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栏目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名列前茅。为什么一出戏涉及两个地方?为此,最近,作者专门邀请湖北省黄梅戏的专家和艺术家通过面试或笔谈发表意见-

主持人: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黄梅戏有两个申请地点: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这两个地方和黄梅戏的起源是什么?

周卓街(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国家一级作家):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的传统戏剧《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并在银幕后上映。黄梅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已成为中国五大戏剧之一。1920年,安徽省《宿松县志》记载,西南地区与黄梅接壤,梅俗易演采茶戏,又称黄梅戏。《中国戏曲艺术词典》的黄梅戏项目是:黄梅戏,戏曲类型。它的旧名是‘黄梅戏’。它在安徽和江西很受欢迎,湖北的一些地区来自湖北黄梅地区的采茶歌曲。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辑、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曲,清道光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学家、戏曲理论家周一白也在《中国戏曲史》中写道

桂靖雷(黄梅县政协常委、黄梅戏艺术研究学者):他的父亲桂玉秋毕生从事黄梅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从他的研究成果和新中国初期黄梅县老艺术家继承的口碑数据来看,黄梅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它是在黄梅县流行民歌小调和采茶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结合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和民间歌舞。如果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黄梅戏有400多年的历史。

桂也丹(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媒体记者):据史书记载,黄梅的歌风很强,尤其是采茶歌曲。黄梅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年轻男女上山采茶。他们以民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相互歌唱,从而产生了黄梅采茶的色调。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别姬林在《问花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曲的繁荣:多云山上有很多稻孙,太白湖里有很多渔民。今年见社主,村里一起唱采茶歌。别姬林自称:沂喜采县近事,附会其词,唱采茶歌。这说明当时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酬神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桂靖雷:的确。黄梅戏的传统剧目积累丰富,被称为大本36,小出72。其中,《告经承》、《大坝费》、《大辞店》、《汽巴案》、《杨二女起解》等剧目都是根据黄梅及邻县张朝宗、曲学富等真实事件编写的。

主持人:那么,黄梅采茶戏是如何流传到安徽的呢?

桂靖雷:黄梅位于长江北岸。在过去,大部分地形都低于河岸。据说江行屋,民处泊中。自然灾害频繁,洪水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了103起重大自然灾害,其中65起,平均6年发生了重大灾害。洪水多年来一直在继续。清朝乾隆和道光时期是最突出的。仅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就批准了12起重大洪水灾害。到目前为止,《神谕》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频繁的灾难迫使黄梅人学会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情行乞求其他国家生存的需要。这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从山区到江湖平原的发展,辐射到湖北、江西和安徽的邻近地区。

周卓街: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红山礼堂观看了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黄梅戏《过界岭》。看完戏后,毛主席怀疑地说:你怎么能去安徽参加湖北的黄梅戏?当时,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后,毛主席突然意识到:原来你的黄梅戏是冲到安徽的!

翟乔松(黄梅戏的老艺术家):毛主席还称赞道:你们黄梅人最好演自己的土著戏。地方气息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人。事实上,从黄梅戏的起源到发展,黄梅戏经历了四个阶段:道情和独角戏、两小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和管弦伴奏。前三个阶段在黄梅县完成,后者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实现。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经过安徽苏松和华阳河流向安徽后,始终遵循三打七唱的形式。到20世纪20年代,在怀宁县著名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和徽剧著名老艺人王云甫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开始尝试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开发黄梅戏的演唱、忏悔,借鉴徽剧表演艺术,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的地方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黄梅戏剧艺术家与新文艺工作者密切合作,在剧目、歌唱、表演、舞蹈、编剧、导演等方面实施全面改革创新,黄梅戏传统戏剧《天仙配》(原名董永出售)、《女婿》(原名双救主)改编后,搬上舞台屏幕,创造了严凤英、王少芳等一批为黄梅戏做出突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促进了黄梅戏的大发展、大改进和普及。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