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媒体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及其文化影响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广播、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旧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技术在公民发展和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体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上。2009年,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导的大型“国际学生素质评价项目”(PISA)首次评估19个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的“新阅读素养”(即电子阅读素养)[1],包括在线文本和BBS。此后,注重新兴技术形成的“后印刷”形式的文本实践具有国际竞争意义。


在中国,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的颁布,以宽带网络、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逐渐显现。然而,由于人们对“麻木自恋”和“后视镜”的认知(即:“我们面临着一种新的情况,我们常常依恋它。。不久前的对象”和“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步入未来”[2]。换句话说,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坚持传统的印刷媒体或印刷文化教育传统,对后印刷时代的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及其文化发展趋势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和反应。也就是说,一些有识之士对教育信息化行动的反应大多集中在获取信息技能上。虽然有必要获得技能意识,但这只是教育信息化行动的开始或较低阶段。


基于此,本文基于人类传播史,分析了媒体发展对文化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教育改革的挑战,辅以媒体素养教育的视角,从文化研究和批判教育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理解和持续推进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媒体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及其文化影响


人类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由山脉和树木组成的自然环境,以及由语言、技术和其他符号组成的媒体环境。其中,媒体不仅传递信息,而且作为人体的延伸,不断改变人们的理解和思维,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构成和特征。在媒体技术史上,随着媒体发展的三次飞跃――拼音(图形)文本、印刷、电子媒体、人类文化也逐渐发生重要转变:拼音将2000年前的社会口头文化转变为写作文化;印刷将16世纪的写作文化转变为印刷文化;经过20世纪60年代微电脑媒体的加入,19世纪电报的发明最终推动了社会文化从印刷文化向广播、电话、电影等电子媒体文化的转变,并有了向网络文化发展的线索。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以电子邮件、留言板、聊天室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媒体――新媒体开始崛起。它极大地改变了书籍、报纸、电视等互联网诞生前所有旧媒体的政治、商业控制和专业生产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方便的时间使用和欣赏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信息。


进入21世纪,以博客网、播客网、维基网、脸谱网、优酷网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媒体――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掀起了网络文化的热潮。其定义原则和特点是:1)消费者是生产者;2)生产者多为非专业人士;3)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媒体进行表达和出版;4)新媒体一般是免费的,不需要付费;5)新媒体之间的关系相互竞争和促进;6)新媒体的服务功能优于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7)新媒体使每个人都成为出版商、制片人和推广人。


新媒体代表了人类文化解放的本质,是继电子媒体文化之后,人类社会主导的文化――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此外,随着媒体演变的加速,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即媒体的发展,有望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重新部落化的“数字地球村”。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