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李维渤的声乐学术理论贡献

李维渤的声乐学术理论贡献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李伟波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致力于学术理论。他翻译了美国著名声乐教师、声乐理论家威廉·文纳的论文《发展声音》,发表于1981年第五期《音乐翻译》和1983年2期《外国音乐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三期发表了三期合刊和威廉·文纳论文《美歌演唱中的几个对立统一的技术问题》。除了翻译论文,李伟波还写了几篇论文,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如下表所示:


李维波还翻译编写了许多书籍,由笔者收集整理,按时间排序,如下表所示:


在李伟波的许多声乐学术理论作品中,无论是翻译论文、工作,还是李伟波的论文和专注,都与李伟波国内外的学习经验和声乐教师多年的经验密切相关,这些声乐学术理论作品都反映了李伟波的声乐教学理念。


李维渤在论文《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声音训练中有四个要素或四个方面,即声音训练,它们构成了声音训练的全貌。[3]李维渤在文章中提到的四个“R”指的是:Relaxation(放松)、Respiration(呼吸)、Registration(声区)、Resonance(共鸣)。在论文中,李维波提到,如果把声音训练比作建筑,那么在这四个要素中,放松是基础、基础、呼吸是基石、声音区域是框架、共鸣是建筑的外墙,这四个方面既独立又互补。这些概念在今天的声乐教育中起着很好的启发作用。例如,在今天的声乐教育课上,声乐教师通常强调声乐学生应该在学生的声音训练中“放松”。如果他们想训练其他声乐技能,他们应该首先基于“放松”。然而,有些学生只知道他们需要“放松”,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放松”,或者他们是否真的“放松”。有的学生因为上课太紧张等心理因素无法“放松”,有的学生在参加舞台表演时由于“舞台恐惧症”或其他因素,很难真正放松。在本文中,李伟波向声乐教师和声乐学生解释了喉咙的生理结构和特征,使学习声乐的人能够清楚地了解喉咙,并提出了“放松”的方法:放松是紧张的对立,是一些紧张的缓解。要唱出美丽、自然的声音,就必须“放松”。懂得呼吸也是懂得唱歌的必要条件,能正确呼吸,也能正确发声。本文指出了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呼吸问题,如在声乐课上,声乐老师强调学生的呼吸,而学生的呼吸越来越不足。在这方面,李伟波解释了人体与呼吸相关的生理结构,并提出呼吸的使用应柔和、平静、放松。歌手应该保持健康,以确保呼吸肌肉的能力。今天,一些声乐学生没有意识到保护呼吸肌肉,有不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甚至一些声乐学生吸烟,导致呼吸肌肉损伤。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人的呼吸肌肉产生不良影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声音的发展。声乐学生应该注意这一点。至于声区,李维波认为训练有素的声音可以随意改变声区的声音,一个优秀的歌手可以使用的声音不止一种。也就是说,训练有素的声音不局限于一个声区,而是可以唱好每个声区,自由控制音量,保证音质。这种训练有素的声音启发了今天的声乐教学应该加强机制训练,不要过度使用重机制来获得大音量。当轻中机制的能力相对平衡时,声音的整体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发展,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声区问题会逐渐消失。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李维渤阐述了共鸣。李维波生动地将人的发声器官比作管乐器,声带是乐器的弹簧或嘴,管道是人的共振腔。因此,共鸣对声音非常重要。人的共鸣腔包括咽腔、口腔或鼻腔。要正确调整共鸣腔,学生在唱歌时首先要吐字清楚,把母音唱得清清楚楚。训练有素的声音应同时突出两个峰值,即高共振峰(男声2800-2900赫,女声高至3200赫)和低共振峰(400-600赫)。应该放松、自由地唱歌,而不是紧张、僵硬地唱歌。“打哈欠”是四个“打哈欠”R在声音训练中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4]   在论文《声乐训练中关于音乐修养的几个问题》中,李维渤提出:“要成为一名歌手,必须是‘声音’、“乐”兼备,两者相辅相成。[5]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声乐学者或歌手只关注“声音”,认为良好的“声音”是完成声乐作品的必要条件。作者并不否认这一观点,但在注重“声音”的同时,也要注意“音乐”。如何做到“声”、“乐”兼备?文章提到,声乐学生和歌手在声乐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唱歌的音准。语调问题非常重要,不容忽视,语调问题能反映歌手的基本声乐素养,如共鸣、呼吸等。此外,还有咬字。唱歌中的咬字是唱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汉字和外语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吐字的规律也有差异。不同声乐作品的文化特征对发音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本文中,李伟波还解释了颤音、震音和抖音的区别。这三种声音的机制是相似的,但颤音、震音和抖音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优秀的歌手不应该把这三者混为一谈,应该加以区分。在实际歌唱中,应该唱出差异。李伟波分别阐述了风格、装饰音、歌曲的艺术风格,展示了装饰音的发展历史,并提出了演唱装饰音的重要性。装饰音能体现作曲家的风格、时代和民族风格。至于歌曲的艺术处理,首先要遵循歌曲的原始速度,然后要把握歌曲的节奏,再准确地处理歌曲。最后,作者表示,唱歌的目的应该是“感人”,而不是“吓人”、“虚张声势”,要用适当的声音和演唱方式来表达歌曲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声”、“乐”兼备。


在论文《漫谈美歌》中,李维渤系统地介绍了美歌。李维渤将Bel canto翻译成美歌,意思是“美歌与美歌的双重含义”[6]。李维波阐述了19世纪“美歌”的相关发展:19世纪初开始使用“美歌”一词;19世纪下半叶,由于瓦格纳的歌剧,“美歌”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常说的“美歌时代”是在17世纪末开始兴起,18世纪达到高潮,19世纪慢慢衰落。17世纪和18世纪流行的严肃歌剧是美国歌手的竞争舞台,阉割歌手是美国歌曲舞台上的“优秀产品”,在美国歌曲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时代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除了阉人歌手,美歌时代还有一些优秀的女歌手。18世纪,比较优秀的女歌手可以与阉人歌手相比,与阉人歌手分享荣誉。随着阉人歌手的逐渐衰落,女歌手继续发展。然而,男歌手在美歌时代的处境却不同于阉人歌手和女歌手。随着阉割歌手的兴起和发展,阉割歌手取代了男高音歌手最初的表演角色,男高音歌手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崇高地位。当美国歌唱风格下降,阉割歌手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时,男歌手可以重新成为舞台的亮点。而美歌的唱风应该是舒展、流畅、圆润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国歌唱风格已经衰落了100多年。20世纪50年代,美国歌唱风格恢复,作者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继承美国歌唱风格。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