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社科论文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中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他的《政治经济批判》一书写的序言中首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经典表达。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准确。笔者认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德国意识形态》中,就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表达。这种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巨大的领域,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这个巨大的领域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志,它的第一卷“批评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唯物史观真的是“第一次”经典表达。

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首先将《形态》中唯物史观近1000字的表述抄写如下:

“这种历史观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真实的生产过程,将与生产方式相关的交流形式,即不同阶段的公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我们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公民社会的活动,从公民社会出发,阐明宗教、哲学、道德等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追溯其过程。当然,这样可以完全描述整个过程(因此,它可以描述这个过程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历史观不同于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寻找一定的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概念上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上解释概念。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意识的所有形式和产物都不能用精神上的批判来消除,也不能通过把它们融化成自我意识或幽灵、怪影、怪想等来消除,只有真正推翻这些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社会关系,才能消除它们;历史、宗教、哲学和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不是精神融化在自我意识,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人与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遇到了大量的生产力、资本和环境,虽然这些生产力、资本和环境改变了新一代,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前规定了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们创造环境,同样的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人和每一代作为现成事物的生产力,资本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想象实体和人性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和斗争的现实基础,虽然基础是自我意识和唯一的哲学家,但它对人们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减弱。各代人面临的生活条件也决定了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的革命冲击是否足以摧毁现有的一切: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因素,也就是说,一方面,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它不仅没有反抗旧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和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基于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最后,正如共产主义历史所证明的,虽然这种变化的想法已经表达了数千次,但这对实际发展毫无意义。”〔1〕

从以上抄袭的表述中不难理解,虽然这段话中的一些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流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公民社会)和社会革命,并利用这些范畴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形态》中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上述表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是人类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完全不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的范畴和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起点,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起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起点,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对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的正确理解,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是根本错误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对社会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原因是对历史发展起点的理解不同。因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史观时特别重视并首先明确指出,要考察社会历史,就必须考察社会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其次,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关系是多样的,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流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和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主体的普遍本质,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非常清楚。马、恩不仅指出了整个历史的基础,还指出了整个历史的基础“与生产方式相关的交流形式”和“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不仅表明了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也揭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则。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公民社会出发,阐明宗教、哲学、道德等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追溯其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马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才能充分描述其整个过程与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中,马恩恩向我们指出,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意识形式的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和思想上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上解释思想。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概念,只要在社会实践中调查,就能找出它的背景和真实面貌;错误的概念和所有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从而消除由此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在这里,马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表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