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科技论文

构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摘要】科技人才被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从而成为各地区争夺的对象。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有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分析科技人才所需的共有环境和个性环境,构建了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包括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自身环境、开放系统环境、保障和谐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考察了科技人才与所构建评价体系指标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各评价指标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都有显著的影响,这证实了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其中,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与科技自身环境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最重要选项,政府应在努力营造良好的保障和谐环境、优化生存空间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下大力气切实加大与鼓励地区科技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提高人才工资待遇。然后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因子分析,测算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区域综合排序依次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东营。就单一环境来说,青岛的开放系统环境,烟台的保障和谐环境、东营的科技发展环境、潍坊的科技自身环境以及威海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分别是最优的,这与各城市实际中展现的情况基本一致,也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各城市可据此得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弥补其自身的不足,从而明确有效地提出优化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灰色关联度;因子分析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地区都把科技人才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谁拥有了高素质高技能的科技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如何引进、留住科技人才,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成为各地区实现其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紧迫任务。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的动力场理论认为: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既与他自身的素质能力有关,也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处在不利的环境中,那么很难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从而取得应有的成就[1]。所以某一地区能够对科技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激励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本文通过构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相应评价模型,对地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对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做出合理评价和预测,发现地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该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挖掘人才潜力提供依据,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

1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1 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涵义

    ParkRF.AndBurgessEW.[2]首次将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到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们把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称为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孟令尧等[3]认为社会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体系。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人为改变和创造的环境。王顺[4]认为人才生态环境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朱达明[5]认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体系,主要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指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完整的、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以人才为中心,包含影响人才生存发展的经济、制度、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各因素对人才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

1.2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由于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从整体上反映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状况,就需要建立一个恰当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人才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可以了解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各方面信息,监测其出现的问题,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合理的解释,预测其发展状况,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2.1 系统性原则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包括影响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全面、科学的反映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内涵,同时必须体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层次性,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框架。

1.2.2 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是为了使抽象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能够进行计量和比较,从而对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在保证全面前提之下,选取的指标应该容易得到且可以量化,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1.2.3 针对性原则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重点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所以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到科技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评价指标。

1.2.4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可比性,也就是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评价,也能够对不同区域同一时期的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评价。

2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在已有对人才环境的研究中,Ravestein[6]在其著作《移民的规律》中提出了“推拉”动力理论;LarrySjaastad[7],MichaelTodaro[8]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才迁徙的原因;DasguptaandPartha[9]研究了地区环境与人才流动的关系。这些研究中都提出了影响人才流动的原因包括政府的公共政策、社会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国内文献中,张再生[10]认为人才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区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人才的聚集产生影响;朱杏珍[11]提出人才流入或流出某一区域,是基于对该地区环境的预期,包括人口福利、物价水平、区域经济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桂昭明[12]对人才环境的研究中涉及到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政治稳定环境等公共因素。

    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归纳出吸引人才的共性环境(对所有人才都适用):地区发展环境、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教育条件、生活舒适程度、社会治安状况、交通便利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分析其所需要的个性环境:

    (1)科技人才具有“趋群”性。科技人才更倾向于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蒋录全[13],朱秀梅[14]指出高技术产业具有在空间上集聚的特点,众多的高技术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并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大学、服务行业等结成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这样的网络可以降低

成本、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增强知识的外溢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所以区域内如果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的发挥,同时还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对科技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科技成果数反映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同样能够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

    (2)科技人才具有“趋外”性。科技人才有向国外或国内外资企业流动的倾向。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追逐的对象,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以吸引科技人才为导向的移民政策,同时在国内的外资企业也对科技人才求贤若渴。由于科技人才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国外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外资企业工作文化与语言障碍较小,同时外资企业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更有利于科技人才进行创造活动。此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较强。

    (3)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存在,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造有利于创新成果传播及推广的环境,科技人才很可能向该地区流动。一个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反映了该地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情况,而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数量既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也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并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从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具有与风险投资相似的效果,所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也是一项重要的个性环境。

    (4)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决定了科技人才需要不断的学习来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当地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供科技人才交流和学习;并且,科技人才需要及时获得科技资讯和科技发展前沿,地区的网络、资讯比较发达也能够影响科技人才的流入,人均邮电业务量能够反映资讯获取的快慢程度。

    (5)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对精神层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地区内有较多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对科技人才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原则,本文将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分为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自身环境、开放系统环境、保障和谐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等五项一级指标,并在各一级指标下设立了29个二级指标。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如表1所示。

2.1 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发展环境是反映地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决定了人才的总量和结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能够满足科技人才所需的各种物质需要,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环境是影响科技人才的最重要指标。科技发展环境指标包括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2.2 科技自身环境

    科技自身环境是指能够直接促进科技人才长远发展的环境。上文指出区域内如果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的发挥,同时还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所以自身发展环境应该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有研发活动单位数、科技成果数;同时专利申请数和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数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情况,有利于激励科技人才在完善的产权保护环境中放心的进行研究;此外,我们加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以反映该地区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反映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些指标所体现的环境能够决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状况。

2.3 开放系统环境

    开放系统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使得科技人才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保证了科技人才能够“留得住、流得通、用得活”。选取的开放环境指标包括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外商投资企业个数。

2.4 保障和谐环境

    综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教育条件及社会治安状况等共有环境构建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完善的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可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包括保险、就业、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社会保障,是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共性保障环境指标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然而,为了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还需要构建科技人才的个性和谐环境,包括高等学校数和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共性保障环境和个性和谐环境共同构成保障和谐环境,良好的保障和谐环境能够促进科技人才与区域环境的和谐发展。

2.5 生存空间环境

    生存空间环境反映地区生活便利程度,它包括共有环境中生活舒适程度和交通便利情况,也包括个性环境中的资讯获得情况。向往便利、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有助于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在选择工作与创业时,人们往往会首先考虑到当地居住的生存空间环境。生存空间环境指标包括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及人均邮电业务量。

3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测度和评价:以蓝色经济区为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意味着蓝色经济区应建设成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先地区,代表着我国海洋科技的最高水平,并有实力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因此,掌握一定技能的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最急需人才和最根本保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7市。据对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10个支柱产业、13个新兴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且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传统产业,对于国际化、掌握一技之长的、从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更是相当缺乏[15]。本文利用以上所构建指标体系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并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测,为改善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3.1 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灰色关联度分析

    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是基于对某一发展变化系统的动态过程量化分析进而分析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方法,它较其他分析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各因素间的亲疏序次和空间分布规律。灰色关联度根据事物或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若两条曲线的形状彼此相似,则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小。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检验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同时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1.1 绝对关联度的计算

    本文选取蓝色经济区2001-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关于科技人才的定义:“是指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创造性劳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我们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划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作为科技人才的样本数据,其它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蓝色经济区7城市历年《统计公报》及7城市科技局官方网站。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5以上,并且大部分都在0.9以上,这说明所选的指标都与科技人才有较好的关联度,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合理的反映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所处的生态环境。从单个指标来说,与科技人才关联度最高的前6个二级指标是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以及科技成果数。其一,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属于科技发展环境。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反映了收入水平,工业总产值衡量的是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的发达程度,这说明个人报酬以及地区发达程度仍然是吸引科技人才最重要的因素,物质基础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关键。其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以及科技成果数属于科技自身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反映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成果数反映科技成果水平及地区科技创新创新氛围,这说明除了个人报酬及地区发达程度,科技人才最看重的是自身发展因素,这与科技人才的特点相符。其三,排在第三位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属于保障和谐环境,它反映了社会保障状况,这说明科技人才很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只有稳定的有保障的就业环境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其四,生存空间环境各项指标与科技人才的关联度排名都比较平均,且排名不高。其五,开放系统环境各项指标与科技人才的关联度排名也都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排在第19位,而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排在第27位,这说明科技人才在开放系统环境中最看重的是外商企业投资的产出规模,而非企业数量。

3.2 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比较分析

    利用构建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因子分析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通过原始数据初始化、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确定因子个数,得出综合评价值等步骤实现。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本文以蓝色经济区7个地市为样本,选取2012年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数据,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2。

    由SPSS计算可以得到5个公因子,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8.254%,其中公因子F1贡献率为59.977%,公因子F2贡献率为16.506%,公因子F3贡献率为9.668%,公因子F4贡献率为7.076%,公因子F5贡献率为5.026%。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根据公式F=(59.982%F1+15.968%F2+9.484%F3+7.936%F4+4.929%F5)/98.254%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F。根据SPSS计算结果,能够得到公因子F1在专利申请书(X7)、科技企业孵化数(X12)、进出口总额(X14)、外商直接投资额(X15)、外商投资企业个数(X17)、公共安全支出(X21)、高等学校数(X22)上的载荷显著,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包含了开放系统环境的大部分,所以公因子F1主要反映了各城市开放系统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2在工业总产值(X2)、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X4)、科技活动经费支出(X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X8)、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X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X18)、医疗卫生支出(X19)、教育支出(X20)、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X23)、城市建成区面积(X28)上的载荷显著,能够看出公因子F2主要反映了保障和谐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3在人均GDP(X1)、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3)、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X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24)、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25)、人均邮电业务量(X29)上的载荷显著,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包含了科技发展环境的大部分和生存空间环境的大部分,主要反映了科技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状况;公因子F4在高新技术企业数(X9)、有研发活动单位数(X10)、科技成果数(X11)、政府出台科技创新制度数(X13)上的载荷显著,反映了科技自身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4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7)上的载荷显著,反映了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质量的状况。由表3能够看到,青岛的F1得分排名第一,说明青岛的开放系统环境最好;烟台的F2得分排名第一,说明烟台的社会保障环境在蓝色经济区7个城市中都是最优的;东营的F3得分排名是第一,说明东营的科技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状况比较好,特别是在薪酬方面对科技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潍坊的F4得分最高,说明潍坊有最好的科技自身环境;威海的F5得分最高,说明威海的自然环境状况最优。从综合得分来看,2012年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排名依次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东营。

4 结论

    本文将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划分为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自身环境、开放系统环境、保障和谐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各评价指标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都有显著的影响,但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与科技自身环境无疑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重要选项。政府应在努力营造良好的保障和谐环境、优化生存空间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下大力气切实加大与鼓励地区科技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提高人才工资待遇。

    选取了2012年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排名。它与各城市实际展现的情况基本一致,也进一步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同时因子分析法还能够得到各城市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得分,这能够反映出各城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各城市能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弥补其自身不足。

[参考文献]

[1]徐茜,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171-174.

[3]孟令尧,张岱平,张丽珍.石家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56-59.

[4]王顺.我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3):148-151.

[5]朱达明.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策略[J].中国人才,2004,(6):57-59.

[10]张再生.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0,(1):7-11.

[11]朱杏珍.人才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53-56.

[12]桂昭明.人才资源经济学[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13]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产业集聚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J].经济地理,2006,(1):37-40.

[14]朱秀梅.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2):66-75.

[15]赵琳.“蓝区”呼唤职教变“蓝”[N].大众日报,2011-07-09.

热门期刊